第20部分(第2/4 頁)
idan)的“胡拉米葉教派”(Khorramdin),該派的宗旨是為呼羅珊總督阿布&;#8226;穆斯里姆報仇。
阿布曾經發動過反對倭馬亞王朝的起義,是幫助建立阿拔斯王朝的功臣。因為他在波斯人和非穆斯林中的地位與日俱增,觸及了哈里發的利益,阿拔斯王朝第二任哈里發曼蘇爾下令處死了阿布。
波斯人沒想到心中的英雄竟然被哈里發處死,他們心存不滿,賈維丹正是利用這一點開始四處傳道;並且組織人馬和阿拔斯王朝為敵。
巴貝克豐富的人生閱歷和地理知識受到賈維丹賞識,賈維丹死後,巴貝克被擁立為教派首領。
巴貝克來到巴茲宣傳教派思想,聲稱阿布尚在人世,只是躲了起來;他還宣稱阿布終有一天會回來,帶領大家走向正義;他像老默一樣,說自己可以接受真主的旨意。
因此,巴茲成為他日後發動起義的中心。
不但在精神文明上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在物質文明上,巴貝克也很有見地。他提出平分土地、人間平等、取締捐稅的口號,號召人民採用暴力手段推翻阿拔斯王朝,他的這些主張抓住了人民的心,得到人民的普遍擁護。
816年,在兩手都抓,兩手都很硬的前提下,巴貝克在巴茲舉起反旗,各地響應者數不勝數,起義人數高達二十餘萬,參加者有農民、手工業者和逃出奴隸主魔掌的奴隸。起義軍士兵身穿紅色衣服,高舉紅色旗幟,故而被稱為“紅衣軍”。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佔領拉恩和比勒幹一帶後,這股紅色風暴很快刮遍整個亞塞拜然,亞美尼亞、波斯西部和裡海地區也被捲了進去。
風暴所過之境,土豪劣紳成了卑賤的代名詞,*、捐稅被統統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被農村公社代替。紅衣軍控制了*帝國北部的商業要道,嚴重威脅到阿拔斯王朝的統治。
巴貝克挺有戰略眼光,他提出與拜占庭聯盟,一起對付阿拔斯王朝。利奧五世自然高興,同意了這個提案,“老冤家,有你好看的!”
820至827年,紅衣軍擊退了政府的三次大規模清剿。不過,支援紅衣軍的亞塞拜然等地的大地主起了異心,削弱了起義力量。
翻開厚重的歷史書,查閱所有的農民起義,我們不難發現——農民和地主聯合起來,那是絕對不可能的。
農民和地主畢竟屬於兩個針鋒相對的階級。當那些不滿政府的地主加入起義後,當他們發現農民的最終目的是要平分他們的土地時,這種倒戈是必然的。誰動了你的乳酪,你肯定會跟他急。我們可以用“禍起蕭牆”來形容這種倒戈,其危害性遠遠超過外部的軍事壓制。
835年,新任哈里發穆阿臺綏姆(Al…Mutasim;833—842年在位)派名將阿夫欣(Afshin)負責*巴貝克起義。阿夫欣重新修建要塞,還採用驛站的方式保護往來運輸的補給隊。
阿夫欣果然不負眾望,政府軍一改頹勢,在哈馬丹一帶重創紅衣軍,殲滅六萬多人,巴貝克只得退守巴茲。
837年,巴茲終於被攻陷,一場屠殺自然是免不了的,這場堅持了二十多年的起義失敗了。
巴貝克逃往亞美尼亞,想等待時機東山再起,但被當地貴族出賣。
阿夫欣在把巴貝克送給哈里發之前,問他說:“你這次去了肯定是死路一條,臨死前還有什麼要求?”
巴貝克說:“我只想到巴茲去看一眼。”
阿夫欣同意了,巴貝克被押到巴茲,此時的巴茲已經是一堆廢墟。夕陽殘照下,一個帶著手銬腳鐐的人艱難地在瓦礫堆上走來走去,久久不肯離去。巴貝克在曾經戰鬥生活過的地方徘徊了整整一天。
838年1月,巴貝克慷慨就義。行刑當天,劊子手先砍去他的四肢,用這種殘酷的手段警告那些巴貝克的追隨者,讓他們知道造反的下場就是這樣。
巴貝克面無懼色,為了不讓哈里發及其走狗看到自己因失血過多變得蒼白如紙的臉,他把頭伸到傷口下,用自己奔如泉湧的鮮血洗臉。他用這紅色表明自己的精神永遠不可戰勝,用這紅色表明紅衣軍的旗幟永遠不會倒下。
巴貝克的死並沒有使他的追隨者們放棄自己的信仰,他們自稱“巴貝克黨”人,直到11世紀仍在活動。
【督馬起義】
東邊日出西邊雨,你未唱罷我登場。在巴貝克起義鬥爭得如火如荼之時,拜占庭也爆發了大規模起義。
說到這場起義,還要從米海爾一世講起,就是腦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