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2/4 頁)
子。
漂亮的女主持問道,“你們誰在家裡最不聽話呢”。孩子們可能有些意識到,最不聽話的孩子就不是好孩子,就猶猶豫豫的互相看看,接著互相亂指,到最後統一在一個孩子身上,被指到的孩子立即變得不知如何是好,臉上開始的高興和喜悅頓時變成說不出的尷尬。
主持人接著問:“在幼兒園裡,誰是小霸王呢,也就是平時最愛和別的小朋友打架啊。”孩子們又是幾分鐘的亂指,中間還有互相揭發,臺下的觀眾開始小聲說話,最後又是兩個同時指向第三個孩子身上,那個“最愛打架”的孩子一下子低著頭,不敢看觀眾,覺得大家肯定都在指責他,顯得很難為情。
又是一個讓人難受的問題,“你們中誰最愛向幼兒園阿姨告狀呢”。孩子們聽了這個問題一臉迷惑,也許都不想做那個愛告狀的孩子,可是又不知道是哪一個,最後就統一到剛才沒有被指過的孩子身上,那個被確定為最愛告狀的孩子一下顯得無所適從,臺下的觀眾一陣鼓掌和笑聲,這個孩子肯定感覺到了自己不是個好角色,樣子有些委屈,甚至害怕。
主持人和觀眾都被孩子們的樣子逗樂了,沒笑的只有這幾個孩子。他們的關係已被挑撥,大庭廣眾之下被貼上某個壞標籤,他們都不像剛上場那樣輕鬆,變得緊張起來,有些不知所措了。這時,主持人拿來一個很好看的飛機模型,還說道就這一個小飛機,問孩子們給誰。三個孩子明明都被這個漂亮的小飛機吸引著,他們的眼神充滿了渴望,小小的心一定都很想得到這個禮物。但是,孩子們可能覺得剛才已有被貼上壞標籤的經歷,他們都想表現得好,就開始了互相推讓,都說給別人,沒有一個人敢說給自己。指來指去,最後決定給站在左邊的第一個孩子,孩子拿到玩具後很高興,其他兩個孩子的失望是顯而易見的;拿著玩具的孩子在一瞬間感到不妥,咬咬牙讓給了站在最後的弟弟,這倒有些出人意料。正當主持人誇獎他時,這個小男孩一下哭了,萬分失落和委屈。女主持人故做驚訝地問他為什麼要哭,而孩子已哭得說不出話來。
這時,中間的小孩子打圓場說:“哥哥應該讓著弟弟。”觀眾又一次被孩子的“解釋”逗笑了。臺下一陣掌聲。
節目就這樣一直弄到孩子們各個沮喪著臉,也不如剛站在舞臺上的高興了,也許他們都還惦記著那些可怕的問題,孩子們虛假的話也說了,哭的也哭了,觀眾笑也笑了,也許看到孩子表情都不自然了,主持人才拿上另外的禮物,三個孩子也終於破涕為笑。
看到這裡,我不禁要問,這個節目的目的是什麼,他們設計這些問題和環節的用意何在?只是為了讓觀眾開心嗎?可給這幾個孩子帶來的又是什麼呢?這些所謂“文明”的節目,無情地傷害著幼小孩子的心。
txt小說上傳分享
看孩子“像牛頓一樣”,他就真的會越來越像牛頓(1)
孩子成長中的“犯錯”是一門必修課,讚賞他的優點時,家長也要善待孩子的缺點。家長看孩子“像牛頓一樣”,孩子就會真的越來越像牛頓。
妞妞的“牛頓行為”
妞妞小時候看過一個關於科學家牛頓的故事。說牛頓醉心於實驗,有一次一位朋友中午來看牛頓,等了很久但就是等不到牛頓,朋友決定和牛頓開玩笑,把傭人給牛頓準備的午飯都吃了,然後走了。待牛頓終於從實驗室出來,走到餐桌旁,看看桌上的殘局,自言自語說“原來我已經吃過飯了”。然後就離開飯桌,又鑽進實驗室。
科學家因為太痴心於某件事情,在生活中常常犯傻,做些令人發笑或令人生氣的事,流傳下來成為經典故事。可現實生活中出現這類人和事時,卻多半會被看做“不用心”、“不聰明”,引起人們的不屑或生氣。這一點尤其體現在兒童身上。
大多數兒童都會醉心於某件事,或者是用全部心思想“小狗是從哪裡來”、“奶奶家的小貓咪怎麼是黑色的”等等類似這些問題,以至於聽不到媽媽三番五次叫吃飯的聲音;或是玩得過分投入,忘了上廁所後洗手,吃完飯匆忙跑開……
有個朋友說到她兒時的一件事情:小時候經常一邊幫忙媽媽拉風箱一邊專心看自己喜愛的小人書,結果有幾次看得太投入,忘記往火堆裡新增苞米稈了,把火弄滅了,她的媽媽一發現就打罵她一頓。二十多年過去了,她說起這件事還是很難過,覺得這件事對她的心理健康和事業成長有長久的消極影響。用她的遭遇對比愛迪生的母親對兒子種種“過錯”的理解和支援,真的可以感到,孩子最後成不成“才”,父母在這些細節上的態度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