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第3/4 頁)
,勿寧說本身就已經是最內心裡的直接存在,是產生深刻的創見和高尚的靈感的那種天才。不過,創見雖深刻,還沒揭示出內在本質的源泉,同樣,靈感雖閃爍著這樣的光芒,也還沒照亮最崇高的穹蒼。真正的思想和科學的洞見,只有透過概念所作的勞動才能獲得。只有概念才能產生知識的普遍性,而所產生出來的這種知識的普遍性,一方面,既不帶有普通常識所有的那種常見的不確定性和貧乏性,而是形成了的和完滿的知識,另方面,又不是因天才的懶惰和自負而趨於敗壞的理性天賦所具有的那種不常見的普遍性,而是已經發展到本來形式的真理,這種真理能夠成為一切自覺的理性的財產。
'3.結語,作者與讀者的關係'
由於我認定科學賴以存在的東西是概念的自身運動,又由於我注意到,就我已經談到的和其他還未談到的方面來說,現時流行的關於真理的性質和形態的見解和我的看法很有出入,甚至於完全相反,所以我感覺到以我的看法來陳述科學體系的這一試圖,是不會受到讀者歡迎的。但同時我又想到,比如說,雖然有的時候人們認為柏拉圖哲學裡優秀的東西就是他那些毫無科學價值的神話,究竟也還有過另外的時期,在這些甚至可以稱之為狂熱時期的年代裡,亞里士多德哲學由於它思辯的深刻而受到重視,柏拉圖的《巴門尼德篇》——這可以說是古代辯證法的最偉大的作品——也被認為是對神聖生活的真實揭露和積極表述,而且不管狂熱所產生出來的東西如何幽暗,這種被誤解了的狂熱本身事實上應該說不是別的,正是純粹概念;我又想到,當代哲學裡優秀的東西,是自認為它的價值在於它的科學性裡的,並且,不管別人的看法如何,事實上優秀的東西所以被人承認為優秀的東西,完全由於科學性。因此,我也就可以希望,我想從概念裡產生出科學來並以科學特有的原素來陳述科學的這一試圖,或許能夠由於事情的內在真理性而替自己開闢出道路來。
我們應該確信,真理具有在時間到來或成熟以後自己湧現出來的本性,而且它只在時間到來之後才會出現,所以它的出現決不會為時過早,也決不會遇到尚未成熟的讀者;同時我們還必須確信,作者個人是需要見到這種情況的,為的是他能夠透過讀者來考驗他的原屬他獨自一人的東西,並且能夠體會到當初只屬於特殊性的東西終於成了普遍性的東西。但就在這裡,我們時常要把讀者和自命為讀者的代表和代言人的那些人區別開來。兩者在很多方面的作風不同,甚至於彼此相反。如果說,讀者當遇到一本哲學著作與自己的意見不相投合的時候,勿寧總是好心地歸咎於自己,那麼相反,這些代表和代言人們則由於深信他們自己的裁判能力,把一切過錯都推諉到作者身上。哲學作品對讀者所生的實際效用,比起這些死人在埋葬他們的死人時的行動來,是和緩得多的。如果說,一般的見解現在比較有修養了,它對於新事物比較敏感了,它下判斷比較快了,因而抬你出去的人們的腳已經到了門口,那麼,我們必須從這裡時常把比較緩慢的那種效用區別開來,作品的比較緩慢的效用,對動人的言詞所引起的那種重視以及對旨在製造蔑視的那種譴責,都起糾正作用,並且只在一個相當時間之後才使一部分作品享有一批廣大讀者,而另外的一部分則流行一時以後,再也找不到繼起的讀者了。
此外,在我們現在生活著的這一個時代裡,精神的普遍性已經大大地加強,個別性已理所當然地變得無關重要,而且普遍性還在堅持著並要求佔有它的整個範圍和既成財富,因而精神的全部事業中屬於個人活動範圍的那一部分,只能是微不足道的。因為這種情況,作者個人就必須如科學的性質所已表明的那樣,更加忘我,從而成為他能夠成的人,做出他能夠做的事!但是,正如個人對自己不作奢望,為自己不多要求一樣,人們對於作者個人也必須力避要求過多。
《精神現象學》
黑格爾著 賀麟等譯
導論
如果有人覺得在哲學裡在開始研究事情本身以前,即在研究關於絕對真理的具體知識以前,有必要先對認識自身加以瞭解,即是說,先對人們藉以把握絕對的那個工具,或者說,先對人們賴以觀察絕對的那個手段,加以考察,這乃是一種很自然的想法。這樣一種想法或考慮,顯然是有理由的,一方面,這是因為可以有各種各樣的認識,有的種類可以比別的種類更適宜於達到我們的終極目的,而因此就有可能在它們中間作出錯誤的抉擇,另一方面,這也是因為既然認識是一種屬於一定種類具有一定範圍的能力,那麼對於它的性質和界限如果不加以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