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3/4 頁)
口,買套三居室的房,換個車子,年收入達到某一水平……
一個人可以有理想,有夢想,但不能為了實現目標而扭曲了人性,摧毀了生活。
幸福是不斷變化的
美國非常高調的明星房地產商川普(又叫特朗普)這幾年一直說要到中國來,專門跟中國人談賺錢問題。曾經在房地產泡沫破裂之時破產,後來又東山再起的川普經常在美國媒體曝光,他有一些比較合乎大眾口味的表達。例如,他認為:“富有是一種心中的感覺,你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可以完成你的教育和你的孩子的教育,可以照顧你自己及家人的健康。”這是很典型的美國家庭式幸福觀。
英國的新經濟基金會做了一項全球調查,發現最感幸福的是一個叫萬那杜國家的居民。這個國家鮮有人知,它是一個南太平洋島國,人口20萬,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不到三千美元,過去由英法兩國共管,1980年獨立。據說“在這個國家裡老闆著臉是不可能的”,他們的國慶、閱兵、首腦宣講國情諮文都是在群眾自由狂歡、載歌載舞中進行的,連總統都跟著群眾在“森巴”樂曲中快樂地跳舞。
這個國家天災挺多,經常有熱帶風暴和地震。許多村莊至今沒電、不通電話,但居民不在乎。村民也喜歡看足球世界盃。比賽期間,他們會借來電視機和發電機,男人在電視前歡呼,女人則在一旁烤白薯和肉,比賽結束後,就把電視機和發電機送還回去,“留下來做什麼?”他們說。
寫了這麼多,話題落回中國人身上。搜房網的創辦人莫天全,身家已經是十位數字計算。但是他也會略帶炫耀地抱怨:“希望明天就退休,因為我太累了。”
潘石屹忙碌了一天回到家,他太太、投資銀行出身的張欣總是會提醒他:“這一天你接觸到的所有人中,最值得感謝的人是誰,把他記住。同時,把怨恨、不愉快的事情在當天忘掉。”這種提醒的確給了老潘許多力量,所以潘石屹把自己的兩個兒子分別取名為潘讓和潘少,意思是“讓步”和“少一點”,讀者在關注經濟和用錢之餘,不妨體會一下這兩個關鍵詞。
英國華威大學經濟學家安德魯?奧斯瓦爾德曾經有專著,指出人類的快樂指數變化曲線是個“J”形。人在20歲出頭時,快樂程度比較高,然後急速下降直到大約在42歲,到達谷底,過了42歲,隨著年齡的增大,大多數人的快樂度會迅速上升,到60歲,如果還健在,快樂程度達到頂峰。之所以產生快樂危機,那是生活中沒有取得平衡。平衡與和諧能給我們帶來更多的閒暇,而不是金錢,那將會快樂得多。
這是一本我10年前就想寫的書。
我在1990年開始股票A股賬戶;1993年開始證券報道;1994年接觸房地產,追蹤萬科至今,同時,我已經實地走訪超過100家上市公司。1997年首次置業,1998年,我開始給《南方週末》的新生活版組寫生活方式的專欄;2000年,我參與了一個投資上億元的理財網站的組建,還加盟剛剛轉為每週出版的《三聯生活週刊》當財經主筆,第一個封面報道寫的就是新世紀的理財;2001年到北美,在科技網路股泡沫破裂後開始小注怡情美股;2004年我出版第一本書《王石是怎樣煉成的》,然後和網路遊戲《鉅商》合作了另一本《鉅商是怎樣練成的》,專門關注怎麼做生意、賺錢。2005年至今,我的業務範疇和寫作的主題都是離不開財富、價值和投資。
過去30年,中國的財富積累和分配過程令人目眩,有很多有趣的財富故事散落其間。因為機緣巧合,我遇到過許多異人奇事,也接觸很多辦公室文員和城市中產。我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不管你是富人窮人,如何支配金錢和使用金錢才是最重要的,才能夠提高你個人的幸福感受。其實大多數人需要的不是投資,而是理財。而與理財相比,每個人用好你現有的金錢,提高每一筆消費的價效比,才最實際,也最適合被金融海嘯和經濟不確定性改變後的今日世界。
陸新之
於亨通堂
2009年5月
。 想看書來
第一節 你會選擇什麼活法?(1)
前幾年,內地有熟悉的機構,一直想請來九十高齡的京瓷創辦人稻盛和夫訪華,後來他因故未能成行,我也就錯過了當面請教的機會。
日本京瓷集團名譽董事長稻盛和夫,與日本松下幸之助(松下公司)、本田宗一郎(本田公司)、盛田昭夫(索尼公司)並譽為日本“經營四聖”。
作為至今唯一在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