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部分(第2/4 頁)
引起了一些正直大臣的強烈反對。有人說:“使者是一個國家的象徵,如今派一個宦官去做使者,豈不要被人恥笑,說我們國中無人了嗎?”徽宗說:“契丹人聽說童貫打敗了羌人十分佩服,想見見他,所以才派他去做使者。”童貫終於被派執行這項外交使命。出使歸來,童貫覺得自己更是為國立了大功,有了政治資本,也愈加驕橫跋扈,徽宗對他也更加寵信,讓他以太尉的身份兼任陝西、河東、河北宣撫使,開府儀同三司,不久又主管樞密院,節制九鎮,被封為太傅、晉國公。這一連串的頭銜,使他的職位差不多等同宰相,在權勢上更是超過了宰相。此時,人們開始戲稱他為“媼相”。
童貫在掌握了軍政大權以後,因急於邀功,輕啟戰端,屢遭失敗,但在鎮壓農民起義方面卻屢建“功勳”。
擾民的花石綱
公元1120年,方臘在江浙一帶發動了農民大起義,由於人們無法忍受當時的殘酷統治,紛紛揭竿而起,起義軍很快就發展到百餘萬人,佔領了六州五十二縣,所到之處,殺死貪官汙吏,城池望風而降,整個東南為之震動。朝廷大臣見已無法隱瞞,只好奏明徽宗,派童貫前去鎮壓。童貫先是奏請徽宗罷除花石綱之役,以減輕人民的負擔,然後率領山西、陝西一帶的十五萬精兵火速趕赴東南。在童貫的殘酷鎮壓之下,方臘農民起義終於被撲滅,方臘本人也被俘犧牲。
但童貫在邊境戰爭上卻屢遭敗績。他在鎮壓了方臘大起義以後,以為餘勇可賈,可以進攻遼國,於是,他輕啟戰端,率兵攻遼。其結果呢,是連吃敗仗,被遼人打得一塌糊塗。其實,早在此之前,他率領的軍隊就多次被北方諸民族打敗。在他主管樞密院後不久,就催令大將劉法攻打西夏。劉法是西北名將,深知其中的利害,認為根據當時的情況不宜出兵,但童貫新官上任,為了撈取政治資本,他不顧客觀情況,催逼劉法開戰。他寫信給劉法說:“當年您在京城,曾親手接過了皇帝的命旨,並說一定能打勝仗,如今怎麼反而不願開戰呢?”劉法被逼無奈,只得率軍進攻,其結果是一出戰即遭埋伏,軍隊遭失慘重,劉法本人也陣亡。劉法一死,整個西北都大為震動,弄得人心惶惶。但童貫卻隱瞞實情,向徽宗奏告劉法打了勝仗,滿朝文武均知劉法慘敗,只是懼於童貫的權勢,不敢以實相告,反倒一個個佯裝不知,紛紛向徽宗拜賀。
藝術家與政治家(4)
北宋的腐敗在金兵南下之時淋漓盡致地暴露出來。金國在滅遼之後,大舉南下,準備一舉滅亡北宋。
徽宗創造的瘦金體,在書壇自成一家。
公元1125年,金兵南下,太原首當其衝,作為廣陽郡王的童貫,正在太原,童貫一聽金人要來,根本就不思備戰,只是趕忙派人到金朝去求和,金人當然不會答應,反派來使,要童貫割讓土地,童貫平日趾高氣揚,而在更趾高氣揚的金國使者面前,他只有唯唯諾諾,低聲下氣。當金兵來到太原城下,他更是嚇破了膽,想臨陣脫逃,太守張孝純勸他說:“金人背信棄義,公然犯我疆土,王爺應該帶領官兵同金人大戰。如果扔下太原,豈不是把河東也扔給金人了嗎?”童貫聽後,怒氣衝衝地說道:“我是宣撫使,不是守疆衛士。你要我留在太原,還要你們主將幹什麼?”張孝純聽了此話,無言以對,只是長嘆一聲說:“我一向佩服童太師的威望,可沒想到會膽小如鼠,臨陣脫逃,您即便逃到京師,又有什麼臉面去見皇上呢?”童貫為了活命,也顧不上這些譏刺。
徽宗因“拒敵無方”,又因酷愛繪畫,就把皇位傳給了兒子趙桓,是為宋欽宗。欽宗倒是有些志氣,想御駕親征,打退金人的入侵,尚未出發,就見童貫狼狽逃回。欽宗讓他一起出徵,他不肯,又讓他留守京師,他也不肯,而是和徽宗一起向南逃去。童貫不戰而逃,引起朝野上下的憤怒,在逃跑當中的表現,則成了他敗亡的直接導火索。童貫為了保護自己的安全,在西北一帶招募了數萬勇士,稱為徽宗觀球圖
勝捷軍,實是他的私人衛隊。童貫在與徽宗一起逃跑時,兩人的衛隊爭上浮橋,童貫竟令自己的衛隊向徽宗的衛隊放箭,霎時間,中箭倒斃者一百多人。這件事不僅引起了宋徽宗的憤怒,許多正直的朝臣也罵他大逆不道。在輿論壓力下,宋欽宗只好將他貶為右衛上將軍。但是,許多堅決反對宦官的大臣不肯罷休,繼續要求懲處童貫,宋欽宗只得把他再貶為昭化軍節度副使,後又將他流放到英州、吉陽軍。不久,宗欽宗為了順民意,收民心,又列舉童貫的十大罪狀,終於令御史將他殺死在流放途中。
真是所謂“君子可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