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第2/4 頁)
的“難言之隱”(2)
不少論者認為,錢鍾書在西南聯大隻教了短短一學年,因和同事關係緊張,不辭而別。錢鍾書為什麼離開西南聯大,現在有許多說法。其中有代表性說法是錢鍾書在聯大罵遍了人,呆不下去了。據說他曾有此言:“西南聯大的外文系根本不行;葉公超太懶,吳宓太笨,陳福田太俗。”葉公超和錢鍾書的矛盾是否因此而起,不敢貿然下結論,但兩人之間貌不和、神已離,這是事實。據學者李洪巖考證,《圍城》中詩人曹元朗的原型是葉公超。所以,當若干年後有人向葉公超問起錢鍾書在聯大的情況時,葉公超竟回答說他不記得錢鍾書曾在那裡教過書。
葉公超和錢鍾書這曾經的師生因何不甚和諧。吳學昭的《聽楊絳談往事》披露:聯大外文系裡收購錢鍾書從國外帶回的西書,沒有依價償付書款。這事情和外文系主任葉公超有關。《吳宓詩集》中收錄了錢鍾書致吳宓的一首詩,讓我們隱約看到事情的原委:“清繕所開目,價格略可稽。應開二百鎊,有羨而無虧;尚餘四十許,待師補缺遺。媵書上葉先(葉公超),重言申明之。珏良(周珏良)所目睹,皎皎不可欺。朝來與葉晤,復將此點提;則雲已自補,無復有餘資。”這件小事可能影響到兩人的關係。
1939年暑假,錢鍾書去上海探親,再也沒有回聯大。這是錢鍾書人生中的一個重要轉折點,錢鍾書為何捨棄了聯大,選擇去湖南藍田師院執教?當時他父親錢基博已在湖南藍田國立師範學院任教,想讓錢鍾書也往藍田師範,一面任教,一面照顧自己。楊絳晚年撰文回憶說:“鍾書的母親、弟弟、妹妹,連同叔父,都認為這是天大好事”。主要是不忍拂逆父親意願,錢鍾書寫信給聯大外文系主任葉公超,說他因老父多病,需他陪侍,這學年不能到校上課了。楊絳說:“鍾書沒有給梅校長寫信辭職,因為私心希望下一年暑假陪他父親回上海後重返清華。”
葉公超沒有回信答覆,想來他將此事向梅貽琦彙報。所以才有了梅貽琦兩次電報挽留。葉公超為何沒有回信答覆,是不屑一顧懶得回,還是得知錢罵自己“太懶”意氣難平、故意不回?這是個謎團。1939年9月21日,吳宓的日記中透露出這樣一個資訊:“八點三十分回舍,接公超片約,即至其宅,悉因錢鍾書辭職別就,並商談系中他事。”
錢鍾書暑假沒有收到葉公超的回覆,楊絳回憶,在這樣的情形下,“十月十日或十一日,鍾書在無可奈何的心情下,和藍田師院聘請的其它同事結伴離開上海,同往湖南藍田。”誰知,錢鍾書剛走一兩天,楊絳就收到沈茀齋(沈履,楊絳的堂姐夫)來電,好像是責問的口氣,怪錢鍾書不回覆梅校長的電報。
不知哪個環節出了問題,錢鍾書和楊絳夫婦沒有收到梅貽琦的第一封電報。楊絳立即寫信告訴錢鍾書梅校長髮來過電報,並附去茀齋哥的電報,一起郵寄到藍田師院。錢鍾書從上海去湖南藍田的這段旅程,走了三十四天,可謂“道路阻艱,行李繁重,萬苦千辛”。12月5日,錢鍾書致信梅貽琦和沈履,說明事情的原委,不妨將錢鍾書致梅貽琦信抄錄如下:
月涵校長我師道察:七月中匆匆返滬,不及告辭。疏簡之罪,知無可逭。亦以當時自意假滿重來,侍教有日,故衣物書籍均在昆明。豈料人事推排,竟成為德不卒之小人哉。九月杪屢欲上書,而念負母校庇廕之德,吾師及芝生師栽植之恩,背汗面熱,羞於啟齒。不圖大度包容,仍以電致。此電寒家未收到,今日得婦書,附茀齋先生電,方知斯事。六張五角,彌增罪戾,轉益悚惶。生此來有難言之隱,老父多病,遠遊不能歸,思子之心形於楮墨,遂毅然入湘,以便明年侍奉返滬。否則熊魚取捨,有識共知,斷無去滇之理。尚望原心諒跡是幸。書不盡意。專肅即叩
鈞安
門人錢鍾書頓首上
十二月五日
楊絳撰文指出,錢鍾書的難言之隱、不堪為外人道的隱情,說白了,只是迫於父命,“而鍾書始終沒肯這麼說。做兒子的,不願把責任推給父親,而且他自己確也是毅然入湘”。雖然錢鍾書是在沒有收到梅貽琦電報的情況下去了湖南藍田,但在情理上,錢鍾書也意識到,“不才此次之去滇,實為一有始無終之小人”。[1][1]錢鍾書致沈茀齋信
我們從錢鍾書離開聯大這件事情上,可以看到聯大的氣度,也可以看出錢鍾書為人處世的態度。
梅貽琦愛才心切,仍馳電挽留,由此可見,西南聯大確是愛才心切,不計較私嫌、廣納人才。這種胸襟,令人佩服。另一方面,聯大的機制和學術環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