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部分(第1/4 頁)
“熟了,都拿碗,今兒本伯充一回火頭,給爾等藥湯盛飯!”
軍漢們轟然應諾,連泰寧衛的壯漢們都湊起熱鬧。
熟悉的一幕,讓孟清和想起在開平衛的日子。
一晃經年,人未老,記憶先開始褪色。
搖搖頭,舀了幾碗,終於把木勺遞給等在一邊的火頭軍。再不換手,這位怕會哭出來。
“得了,給你。”
孟清和端著個大碗,和軍漢一樣蹲在戰馬身邊,大口大口的往下嚥。
軍漢們看得稀奇,孟清和卻毫不在乎,擺擺手,一邊喝湯,一邊說道:“想當年在開平衛時,別說湯裡有肉,連硬麵餅子都要論個數。那年韃子到開平衛打穀草,我不過是個總旗,帶著五十幾個兄弟守地堡,好容易活命,才吃上一頓肉……”
孟清和說得大方,軍漢們聽得有趣。連日行軍也讓軍漢們明白,這位伯爺,壓根沒勳貴的架子。
“伯爺了不起!”
軍漢們起鬨,孟伯爺站起身,碗遞給高福,清清嗓子,沉寂多年的“套馬杆漢子”再次出爐。
興寧伯帶頭,軍漢們也扯開了喉嚨。
吼聲隨風飄遠,瓦剌壯漢目瞪口呆,在一聲聲的“威武雄壯”中掉了下巴。
飛馳趕來的沈瑄也被似曾相識的“漢子”之聲驚到了,記憶中,某些需要被碾碎的畫面又開始排列重組,再次呈現。
想當年,英武的國公爺,就是在這樣的“歌聲”中,左腳絆右腳,一個踉蹌,差點撲倒。
猛的一揮鞭子,定國公周身的煞氣瞬間飆升。
正吼得開心的孟某人,突然背後一涼,頭皮發麻,轉過頭,看向煙塵騰起的方向,一身玄甲的國公爺正飛馳而來。
孟伯爺摸摸脖子,不知為何,突然有了相當不妙的預感。
永樂七年八月,征討大軍再傳喜報,韃靼可汗本雅失裡已死,首級正在抵京的路上。一同前來的,還有百餘人組成的瓦剌使臣隊伍。
接到喜報,朱棣當即下旨,賜瓦剌首領順寧王馬哈木金二十兩,銀五十兩,寶鈔五百錠,紗綢布帛百匹。賜瓦剌客列亦惕部頭領,賢義王太平金十兩,銀三十兩,寶鈔三百錠,紗綢布帛百匹。並賜給瓦剌諸部阿只裡海子至色愣格河土地,許其冬春在此遷移放牧。
為顯示“公平”,也為抹平之前食言一事,永樂帝大筆一揮,將忽蘭忽失溫以東的土地賜給兀良哈,許三衛在此放牧。
賞賜的土地本都屬於韃靼,慨他人之慷,朱棣毫無壓力。
仗打營了,本雅失裡這個名義上的韃靼可汗被咔嚓了,韃靼太師阿魯臺不知所蹤,非為日後考慮,朱棣甚至想把韃靼的地盤都劃拉到自己手裡,做自家的宅基地。
若非成國公進言,魏國公也表示不能這麼幹,吃相不好看,朱棣百分百會下手。可不下手,著實眼饞。
最後,是五軍都督府和南北兩京六部共同商議,得出解決辦法,韃靼終究沒有完全被滅,佔地盤的條件還不成熟,與其貿然設立衛所,不如採取分割的方式,繼續削弱韃靼,順便做一下人情。
“瓦剌奉上本雅失裡首級,且於戰前對韃靼多有牽制。兀良哈為陛下衝鋒陷陣,立有大功,不若以水草豐美之地加以恩賞,其必能體沐聖德。”
夏元吉的話很漂亮,朱棣最終採納了朝臣的建議。但為防瓦剌勢力過強,永樂帝決定,大軍班師後,將被俘後歸順的韃靼太保馬兒哈咱放回草原,授其為韃靼可汗。
“韃靼瓦剌均狼子野心,一家獨大,必會再生貪婪之心,起邊境之禍。我朝擇弱者扶持,令其互相牽制,方為可行之策。皇祖父之意應是如此。”
這番話,出自朱瞻壑之口。
夏元吉震撼到無語。他本想借天子旨意引導聖孫,不料,準備好的話都被堵在了喉嚨裡。
“世子聰慧。”
朱瞻壑正襟端坐,謙虛道:“夏尚書過獎。這些道理,多是孤從書上讀到,少保也曾為孤講過。孤一直不太明白,如今才恍然大悟。孤還小,很多道理,孤只是一知半解,還仰賴夏尚書教導。”
夏元吉仰頭望向屋頂,再次體會到,教導漢王世子是何等的不易。
虧得夏司徒胸懷寬廣,氣量博大,否則,孟清和回朝之日,即是夏司徒上門之時。
作甚?
單挑!
把世子教導成這樣,是想怎樣?把旁人的教學之路通通堵死?!
第二百二十一章 大感不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