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2/4 頁)
這一年最後一天的《人民日報》上分別登載了高士其的《送別1958年》和黃炎培的《迎1959年元旦》:
案頭日曆已經翻到最後的一頁,
1958年,你就要和我們告別,
你雖然退居到歷史的舞臺後面;
你的光輝將永遠閃耀在我們的眼前。
新中國一片光輝燦爛!
這是又一個歡天喜地的元旦。
……
是全世界的光明,
是全人類的初春。
虹橋書吧。
第8節:1960,“歲歲尋常今不同”
1960,“歲歲尋常今不同”
雖然“三面紅旗”繼續在這一年飄揚,雖然《人民日報》元旦即刊發了題為《展望六十年代》的社論,“由於總路線、大躍進和人民公社的確定無疑的勝利,全中國的生活正在沸騰著”,然而1960年卻並未為60年代開了個好頭。
在總結上一年時文章中說:“農業生產,在戰勝了幾十年未有的特大自然災害之後,就全國說來,仍然得到了比1958年更大的豐收。農業總產值顯著地超額完成了國家的計劃,全國人民公社的組織日益健全,優越性日益顯著,在農民中的威信日益增高。人民的收入增加了,市場的供應也相應地增加了……總之,全國城鄉都洋溢著欣欣向榮的氣象。而按照美國的宣傳機器說來,1959年卻是中國‘最暗淡的年份’和‘最貧困的年份’。如果所謂‘最暗淡’和‘最貧困’就是這麼一回事,那麼,就讓一些靠‘美援’維持統治的國家也來一些這樣的‘暗淡’和‘貧困’吧!”
在“形勢無限好,到處報喜訊,凱歌慶元旦,開門一片紅”的大好形勢下,1月22日新華社公佈的1959年國民經濟發展情況公報顯示,不僅1959年經濟計劃指標完成,而且提前三年完成了第二個五年計劃。
此時已下放到河南商城兩年多的顧準在1959年的日記中記下:
11月4日,民工隊來買菜的人說,村裡的紅薯已經吃光了,這應該是真的。劉引芝的父親死了。腫病——勞動過度,營養不良。縫紉室張的哥嫂幾乎同時死亡,也是腫病。1959年旱災,1960年春夏,該會有多少人死亡呢?勞動隊真是天堂。徐雲周的孩子在這裡吃了晚早兩頓稀飯,歡喜得不得了。
11月13日,刨紅薯4天,今日畢事。民工過路,欣羨不已,都到地頭來撿殘屑,揮之不去。
12月17日,現在問題已不在死人不死人,而在死些什麼人。黃渤說,父親死了,死了沒啥。孩子,死了也沒啥。哥哥死了,是糟糕事,誠哉斯言。農村中死掉一些孩子與老人,達到了Malthusianism(馬爾薩斯主義)的目的。若死強勞動力過多,則是大大的紕漏了。
12月22日,除民間大批腫死掉而外,商城發生人相食的事兩起,十九日城內公審,據說二十日要公判。兩起人相食,一是丈夫殺妻子,一是姑母吃侄女。
可是在年初的上海政治局擴大會議上繼續誇大“反右傾”以後的大好形勢,會議又過高地規定本年度鋼產量為1 840萬噸,糧食產量為6 000億斤。會後各省響應號召,紛紛大辦縣、社工業,大興水利,大辦養豬場等。這使“共產風”比1958年更嚴重地氾濫起來。
快到年中時,不僅是農村,在城市也開始出現糧食危機了。5月28日,中共中央在《關於調運糧食的緊急指示》裡說:“近兩個月來,北京、天津、上海和遼寧省調入的糧食都不夠銷售,庫存已幾乎挖空了,如果不馬上突擊趕運一批糧食去接濟,就有脫銷的危險。”為此政府開始降低城鄉的口糧標準和食油定量,並尋求替代食品。7月底,北京市宣佈,飲食業將實行憑票供應。
隨著糧食的進一步告急,11月14日,中共中央發出《關於立即開展大規模採集和製造代食品運動的緊急指示》,決定成立以國務院總理周恩來為組長的中央瓜菜代領導小組,並正式提出“瓜菜代,低標準”的口號。小組的一個主要任務是動員人們開發代食品。四川展覽館還辦了“代食品展覽”,介紹把大米反覆煮蒸的“三開三蒸法”,還有各地的“燙麵”、“雙蒸”、“水磨”、“食油食用增量法”、“一炒、一泡、一蒸做飯法”。
不僅是糧食,其他物資也全面緊張。因為1959年到1960年度中國棉花大幅度減產,5月7日,全國棉布定量由每人24尺減到22尺,半個月後每人再減1尺。這一年,由於紙張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