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2/4 頁)
制中國共產黨,破壞革命。
由於蔣介石已失去了人心,其徹底失敗的命運已無法挽回,難以擔負實現美國戰略意圖的工具,因而,美國急於物色新的代替人,以達到其險惡目的。早在1948年9月,美國國務院的一份檔案指出,繼續僅僅對蔣介石承擔義務,不是一種好的外交。10月,司徒雷登又向美國國務院報告說,國民黨政府,特別是蔣介石“已較過去更加不孚眾望,並且愈來愈眾叛親離”《中美關係資料彙編》第1輯,世界知識出版社1957年版,第325頁。。那麼,誰又能擔當起美國政府的工具角色呢?司徒雷登向國務卿馬歇爾建議,可否“勸告蔣委員長退休,讓位給李宗仁或者國民黨內的其他較有前途的政治領袖,以便組成一個沒有共產黨參加的共和政府”《中美關係資料彙編》第1輯,世界知識出版社1957年版,第327頁。。這位國務卿因擔心美國政府要對由此“產生的新的局面擔負責任”,沒有接受司徒雷登的建言。
但是,司徒雷登一不做,二不休。同年11月中旬,司徒雷登親自找到李宗仁,並與其進行了長時間的談話。其實,桂系首領李宗仁已有乘機取代蔣介石之意,故當即表示:美國政府應勸告蔣介石“在目前軍事上尚未完全失敗前離職”,並聲稱如果國民黨新的領導能夠得到美國政府“毫不含糊的支援”,那麼,“它就能取得中國西南地區的有力支援,以便把共產黨的部隊阻遏在長江以北地區”《戰後世界歷史長編(1949)》,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25頁。。根據李宗仁的這番表態,司徒雷登再次向國務卿馬歇爾建議發表一項表示支援新的非共產黨政權的政策宣告。與此同時,美國國內的輿論工具也日益加緊地放出關於國共“和談”及“蔣介石下臺”的言論,並大張旗鼓地進行炒作。
軍事上的慘敗,政治上的眾叛親離,經濟上的迅速崩潰,再加上失去美國的寵幸與信任,使蔣介石處於四面楚歌之境,一擊即潰。但他並不甘心於自己的失敗,仍抱著幻想,企望美國能夠繼續給予援助。1948年11月底,蔣介石派他的夫人宋美齡趕赴美國乞援,其結果是處處碰壁,無果而終。在走投無路的情形下,蔣介石不得不屈尊與桂系首領李宗仁商談國民政府出路,同意以“主動下野”的辦法來促成國共“和談”。就在李宗仁準備取代蔣介石,出面同中共方面談判之際,桂系另一首領白崇禧於12月24日首先發難,致電蔣介石,搶先打出“和談”的旗幟並逼蔣下臺。在白崇禧的授意和影響下,國民黨湖北省參議會、河南省政府主席張軫和長沙綏靖公署主任兼湖南省政府主席程潛等,都先後致電蔣介石,要求國民黨當局改弦更張,與中共“恢復和談”,並直接要求蔣介石“毅然下野”,以利和談的進行。
。。
揭穿陰謀(1)
由桂系軍閥主導和掀起的這場所謂的求和運動,在國內引起了不少的政治騷動。一部分中等資產階級和上層小資產階級分子對和談寄予莫大的希望。他們害怕革命的進一步發展會損害自己的階級利益,希望革命就此止步,或者帶上溫和的色彩。甚至有些資產階級右翼分子還公然勸說共產黨把人民革命戰爭“立即停止下來”,接受蔣介石的“和平條件”,切不可“除惡務盡”。這種早已破產的“中間路線”的主張,再次被某些地方實力派和民主黨派的右翼分子重新提了出來。他們企圖利用和談之機,形成一個由中間派、國民黨與共產黨三分天下的格局,或者建立區域性的地方政府以裂土自保。
毛澤東《將革命進行到底》一文的修改稿
隨著形勢的發展,一個尖銳而又亟待解決的問題擺在了中國人民的面前:是將革命進行到底,還是使革命半途而廢,使反動勢力得到喘息機會,捲土重來?一百多年來,中國人民在這個問題上留下的痛苦教訓實在太多了。在歷史的關鍵時刻,毛澤東以無產階級革命家的雄大氣魄號召全黨將革命進行到底,徹底粉碎反動勢力“劃江而治”的政治陰謀。就在蔣介石發表元旦文告的那一天,即1949年1月1日,毛澤東發表了題為《將革命進行到底》的新年獻詞。毛澤東告訴全國人民,中國人民將要在偉大的解放戰爭中獲得最後的勝利,這一點,甚至我們的敵人也不懷疑了。他在分析戰爭程序的基礎上,向人民指出:“敵人是不會自行消滅的。無論是中國的反動派,或是美國帝國主義在中國的侵略勢力,都不會自行退出歷史舞臺”,只有“用革命的方法,堅決徹底乾淨全部地消滅一切反動勢力”,“在全國範圍內推翻國民黨的反動統治,在全國範圍內建立無產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