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1/4 頁)
毛澤東的1949 卷首語
1949年,無論是對中國人民還是對毛澤東個人而言,都是極不尋常的年份。這一年所發生的鉅變,猶如一幅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展現在世人面前。
這一年,毛澤東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在西柏坡短暫停留之後,率領中共中央赴京“趕考”,入駐頗具象徵意義的中南海。
這一年,在經歷了無數革命風風雨雨之後,毛澤東實現了人生最偉大的理想。
這一年,毛澤東把他的足跡和記憶留給了風景秀麗的香山,留給了恬靜的雙清別墅,留在了天安門城樓那揮手的瞬間。
也就是這一年,毛澤東揮戈南下,指揮百萬雄師過大江,粉碎了國民黨蔣介石“劃江而治”的夢想,勇追窮寇,致命一擊;國民黨反動派丟盔棄甲,倉皇南逃,頃刻間,貌似強大的國民黨政權土崩瓦解,灰飛煙滅。
……
形勢發展如此迅猛,著實有點出乎毛澤東的意料。然而,一個嶄新的課題又擺在共產黨人的面前:革命勝利後,建設一個什麼樣的國家,怎樣建設國家?圍繞這個核心問題,中國共產黨領軍人物毛澤東一方面號召全國人民真誠合作,步調一致,將革命進行到底;另一方面領導全黨及各界人士緊張有序地開展新中國的籌建工作。
1949年10月1日,人民盼望已久的時刻終於到來了!
這一天,毛澤東大踏步登上天安門城樓,向全中國、全世界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在勝利的面前,毛澤東注意保持共產黨人虛懷若谷的精神,他常常這樣告誡自己與全黨同志:革命取得勝利,只是萬里長征走完了第一步,腳下的道路還很長。新中國建立伊始,毛澤東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再次踏上新的征程!……
將革命進行到底
已經有了充分經驗的中國人民及其總參謀部中國共產黨,一定會像粉碎敵人的軍事進攻一樣,粉碎敵人的政治陰謀,把偉大的人民解放戰爭進行到底。
——毛澤東
三大戰役之後,國民黨陷入了重重危機之中,中國革命即將迎來全面勝利。此時,在中國人民面前提出了一個尖銳而又亟待解決的問題:是將革命進行到底,還是半途而廢?在歷史的關鍵時刻,毛澤東以無產階級革命家偉大氣魄號召全黨全國人民將革命進行到底,徹底粉碎一切反動勢力的政治陰謀。
美蔣政治手腕
遼瀋、淮海、平津三大戰役之後,國民黨在軍事上、政治上、經濟上已陷入了嚴重危機之中,蔣介石的國民政府敗局已定。國民黨軍隊在戰略上的防線已土崩瓦解,長江以北的力量全面崩潰,主力部隊基本被殲滅,再也無法在長江以南組織系統的有效的防禦抵抗。在這種行將就木的潦倒情形下,國民黨黨魁蔣介石向美國發出求救訊號,親自致函杜魯門,哀求美國“迅速給予並增加軍事援助”,甚至要求“美國軍事顧問參加指揮作戰”。但是,美國方面並沒有接受蔣介石的要求,原因在於美國已感到蔣介石大勢已去,敗局不可挽回。故此,蔣轉而向美、英、法、蘇四國發出照會,要求它們“調解”中國內戰,四國政府也從各自的立場出發,予以委婉拒絕,蔣介石陷入了政治上的空前孤立。
然而,國民黨軍事上的潰敗並沒有使美國徹底拋棄幻想。眼看國民黨政府的倒臺已成定局,美國的決策者不得不重新審視自己的對華政策。美國政府中的許多人看到,中國革命的發生、發展有其內在的深刻原因,並非美國的力量所能左右,即使美國直接出兵干涉,也無法阻止中國共產黨在全國範圍的最後勝利,無法挽救國民黨政權的敗亡。因而,這時的美國更加重視運用###的手法來達到其阻止中國革命繼續前進的目的。其基本策略是,由單純地支援國民黨的反革命戰爭轉變為兩種方式的鬥爭:第一種,組織國民黨殘餘軍事力量和所謂地方勢力在長江以南和邊遠省份繼續抵抗人民解放軍;第二種,在革命陣營內部組織反對派,極力使革命就此止步。如果再要前進,則應帶上溫和的色彩,務必不要太多地侵犯帝國主義及其走狗的利益。
美國變換對華策略,其意圖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一方面企圖利用現存的國民黨政府來進行“和平”談判,以此儲存國民黨的殘餘力量,阻止人民解放軍向長江以南進軍,從而取得喘息的時間,重整旗鼓,然後伺機捲土重來;另一方面企圖利用某些既同美蔣有密切關係,又與中國共產黨有往來的中間人士,混進革命隊伍,組織所謂的反對派,以便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