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第2/4 頁)
而天祚帝有兩萬人。
部將勸他不要進攻,因為敵眾我寡,並且我方人困馬乏。宗望卻說,今天終於追上了他,如果就這樣讓他走脫,那麼今後再想抓住他就難了。他果斷指揮金軍發起進攻。雙方刺刀見紅拼上了,很快金軍因為人少,被遼軍團團包圍。
天祚帝也認為宗望人少,必然戰敗,就帶著寵愛的妃子登高觀望,吩咐侍衛帶著麾蓋,免得太陽把面板曬黑了,心說本皇帝被這群痞子追得雞飛狗跳的,今天終於可以出一口悶氣了,他顯然低估了宗望的勇氣。
宗望看見天祚帝的麾蓋,就對諸將說,大家趕快玩兒命進攻麾蓋那裡,把遼國皇帝抓住。金國的騎兵聽了宗望的話,就像打了雞血一樣迅速向天祚帝所在方向衝了過去。天祚帝這些天如驚弓之鳥,看見這群玩兒命的人衝著自己來了,也不管什麼臉皮問題了,趕緊逃跑。
遼軍看到天祚帝逃跑,也都無心戀戰,四散奔逃,宗望以少勝多。宗望回來後,阿骨打為了表彰他兒子的勇猛,特意召開了慶賀的宴會,表彰宗望的英勇善戰。
阿骨打還有幾個兒子。長子宗幹是個大人才,類似於張良、蕭何的人物,能夠運籌於帷幄之中而決勝於千里之外,他的兒子就是歷史上臭名昭著的金國的第四任皇帝——海陵王(三言兩拍中著名的###《海陵王縱慾亡身》中的主人公)。另外的幾個兒子都平平常常,說得上英勇善戰的只有這個二兒子宗望。
小帥在此有詩一首:
從來家貧生孝子,
自古英雄起荒涼;
第 七 回 二敵酋分路取大宋 郭藥師反水獻燕京(3)
莫道夷狄無良將,
橫掃中原定四方。
本來張覺事件結束了以後,宋朝覺得和金國之間就沒有什麼不和諧因素了吧,大家都可以你好我好大家好地過日子。但是問題沒有那麼簡單,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由於王安中無法控制郭藥師以及處理張覺事件交涉不利,宋徽宗一直認為宦官是最聽話並且是沒有野心的,又改派另一個宦官譚稹為河北宣撫使,負責處理與金國的關係問題。
和機敏圓滑的宦官太尉童貫相比,在平滅方臘起義中立有大功的譚稹做事一板一眼,不知道靈活通變,這樣給本來已經瀕臨崩潰的宋金關係帶來了災難性的影響。
宋朝本來就應該從張覺事件中吸取教訓,不要在金國的內部招降納叛,但是譚宦官可不管這一套,繼續做著開拓疆土的工作,哪怕這種工作破壞了宋金雙方協議,召來金兵的報復也在所不惜。
當年宋金雙方在所立誓書中明確規定:“兩界側近人戶不得交侵,亦不得密約間諜,誘擾邊人。”白紙黑字,清清楚楚。況且宋朝在招降張覺上剛剛吃了一個啞巴虧,聰明一些的人至少不會在同一問題上繼續犯錯誤,但是譚稹不是這樣的聰明人。
事情的起因是這樣的:金兵攻擊在夾山的天祚帝時,雲中府管轄內的州郡紛紛投降金國。在宋朝與金國的盟約當中,金太祖除了將燕京附近的六州給了宋朝,將這些雲中的州郡也都特許給了宋朝,任命宗翰為都統,鎮守雲中,負責向宋朝交割雲中一帶的土地,自己則率領大軍回師,但是不幸在路上就病故了。
本來,金太祖是要把雲中地區的朔州、武州、蔚州先交給宋朝。結果,宗翰因為太祖死亡回去奔喪,還沒有來得及把三州移交給宋朝。就在宗翰等人奔喪期間,以上三州的軍民爭相叛逃宋朝,新任的河北宣撫使宦官譚稹覺得這是自己“威名遠播,四方雲動”的功勞,也不問生熟,照單全收,還派遣了軍隊去鎮守三州。
按照常理來說,人家家裡的老人死了,作為鄰居您不表示悲痛就算了,但是也不能趁著機會把自留地的水渠向人家地裡多挖一些,占人家的便宜呀。在何時交割三州的土地還沒有商定的情況下,譚宦官就接受這三州納入宋朝的版圖,確實是嚴重違反雙方協議的。
順便說一句,在宋朝與金國簽訂了“海上之盟”以後,雙方都曾經在各個場合強調要遵守盟約。金國的統治階級在當時文化程度還不高,對於誓守盟約還是很看重的,覺得既然承諾了就要嚴格執行,大丈夫言一出口,駟馬難追。但是宋朝這些有文化的人就不一樣了,喜歡欺負人家老實沒有文化,經常喜歡搞搞小動作、佔佔小便宜什麼的。
當時,雙方約定1120年(宋宣和二年)八月初九雙方一同出兵,趙良嗣回國覆命,走到中途,金太祖派人追了回來,說有急事商量。趙良嗣不知道怎麼回事,回到金太祖駐地,金太祖才告訴他金國出現了牛馬疫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