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部分(第3/4 頁)
志的原型。
還有一名底層軍官張俊,作戰有勇有謀,在軍隊潰散後組織潰兵建立了一支隊伍,在康王趙構稱帝的時候及時趕到,後來累戰積功也成為“中興四將”。但他晚節不保,是秦檜陷害岳飛的幫兇,最終成為西湖岳墳邊四個跪著的鐵人之一。
金軍取得勝利後,加緊了對太原的圍攻,知府張孝純數次派出使者告急。种師中兵敗殉國,不僅僅使宋軍計程車氣大受打擊,而且對於在朝廷中堅持抗戰的主戰派的打擊也很大。老將种師道獲悉同胞兄弟陣亡後,悲傷難以平息,以多年老病難堪重任為由告退。
大敵當前,宋廷高層之間還在進行著激烈的###,傾軋與排擠仍未停止,主和派的耿南仲等人趁機建議李綱代替种師道擔任河東河北宣撫使,主戰派李綱以一介文臣被迫擔負起第三次救援太原的重任。
然而,李綱卻一再受到同僚的掣肘與宋欽宗的疑忌,雖然擔任的是河東河北宣撫使,當時他能夠直接指揮計程車卒卻只有一萬二千人,申請撥付一百萬的軍需僅得到二十萬,不僅在京城徵調戰馬被制止,甚至徵召的地方部隊也被遣散。李綱本來計劃先進行必要的休整訓練,等做好充分準備後再行出征,卻被宋欽宗斥為拒命,只得於八月初匆匆開拔。
宋朝中央政府對太原的第三次救援可謂氣勢洶洶,志在必得。除了李綱之外,還有駐屯於隆德府(沁縣)的解潛部,駐屯於遼州(左權縣)的劉郃部,駐屯於汾水的折可求、張思政部,駐屯於南北關的範瓊部,兵力共達二十二萬之重,計劃以兵分數路的優勢兵力圍殲銀術可孤軍深入的疲憊之師。
當年深得宋徽宗寵幸的宦官童貫手中尚有數萬人的親軍,但是,如此事關國家存亡的重大軍事行動中,李綱上疏各路大軍合兵一處統一指揮的要求卻被否決,身為宣撫使的李綱徒有節制諸路大軍之名而無節制之實。宋朝在軍事體制上有“將從中御”的祖宗家法,就是不管前線的戰事如何,都必須嚴格按照出徵前皇帝下發的陣圖執行,各路將領都直接聽命於遠在京城的宋欽宗,各自為政,互不協同。以前因為如此愚蠢的做法,已在對遼和西夏的戰爭中吃了很多虧,但是宋欽宗仍然不吸取教訓,可說是愚蠢得無以復加了。
已經出征近一年的銀術可指揮若定,先是集中主力擊敗劉郃部,隨即又先後擊敗解潛部於南北關、張思正部於文水、折可求部於子夏山。宋軍猶如一盤散沙,每次幾乎都是未戰而先退,相互踐踏而死者也有幾萬人,敗兵的屍體把周邊的坑谷都填滿了。宋軍被各個擊破損失十幾萬人之後,對太原的第三次救援宣告失敗,李綱以“專主戰議,喪師費財”的罪名被貶官,從此在北宋的歷史上消失了。
第十三回 种師中殉國殺熊嶺 王總管城破顯精忠(8)
宋朝三次救援太原之圍的軍事行動,規模一次比一次大,但是失敗卻是一次比一次慘。尤其是第三次救援太原失敗後,宋軍在一線的有生力量被大量殲滅,元氣大傷,而金軍卻氣焰囂張,對宋軍作戰更加信心十足。
目光短視急功近利的趙宋王朝沒有吸取張覺事件的教訓,在組織軍事力量救援太原的同時,又因為策反已經歸降金國的遼國舊臣耶律餘睹而激怒了金太宗,早有蓄謀的金太宗以此為藉口于靖康元年八月十四日再次下詔攻宋。
金軍二次南侵的兵力部署和進軍路線較之前一次基本不變,但為避免上次東西兩路未能協調呼應而置東路孤軍於背靠黃河獨擋二十餘萬宋軍的險境,二次南侵著意加強了東西兩路的互相協同,以實現兩路夾擊、會師開封的戰略目標,而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其戰略重點就是攻取太原打通西路。被圍困了七八個月的太原,再一次成為眾矢之的。
從去年十二月就被重重包圍的太原軍民,在張孝純、王稟的帶領之下,同仇敵愾,多次打敗金軍的猛烈進攻。一個孤城能夠堅守到這個地步,在宋金戰爭史上確實是個奇蹟。王稟也因為守城有功,于靖康元年六月受到宋欽宗的嘉獎,升職為建武軍節度使。
幾次救援失敗後,望穿秋水的太原守軍沒有盼來自己的援兵,兵臨城下的卻是捲土重來的宗翰大軍。作為遊牧民族,女真人長於野戰而短於攻堅。為了奪取太原,金軍總結了攻取遼國五京時的作戰經驗,除了利用早已實施並卓有成效的“鎖城法”外,還制定了一整套在當時極為先進的攻堅戰術。
金軍運來的三十座大炮是專門為攻打太原而設計的,能將大於斗的炮石拋入城內,城頭用於防禦的敵樓因此屢屢被擊中摧毀。北宋攻取晉陽時,就曾在城外構築過起防護作用、名為“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