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部分(第2/4 頁)
然而關鍵是人類將以何種姿態結束現代而近入新時代呢?現代將給現代人留下什麼樣的遺產?如果一個時代不以混亂和痛苦結束,人們會主動與它告別嗎?新時代的曙光可能顯現於如日中天的現時代,而非現時代的廢墟之上嗎?
後現代無論是現代的沒落抑或是現代之後的時代,如果它是真實的,就應當是萌生於廢墟之上、並伴隨著時代更迭階段的混亂和痛苦。任何時代轉型都是如此。現代與後現代的更迭不可能發生在現代的蓬勃時期,因而所謂後現代只是一個現代現象,更確切的說是現代處於蓬勃時期的現象。
科學、*作為現代的兩大支柱並未出現實質性的弱化。例如雖然對科學的質疑在滋長,然而對科學的每一次檢討都是以科學獲得事實上的加強而結束,科學發展帶來的問題還只能透過科學方法來解決。雖然*因為臺灣與伊拉克的亂局以及不當的戰爭等開始受到質疑,*化卻繼續在世界各地展開。作為現代現象的全球問題也首先是透過全球合作來消除。總而言之,現代在近期出現的一系列變化仍以典型的現代方式體現,並且每一個變化都使現代變得更典型。
無論在現代的哪個階段,類似的變化總是持續不斷。考察整個現代史就會發現,類似“後現代”對現代的演變多次出現;在現代的發展過程中,與今日頻繁出現的“歷史性突破”、“劃時代成就”比肩而立的成就不勝列舉。科學發展每過一個時期就會出現具有顛覆意義的變革,如果將核能、電腦、因特網、人工智慧、基因科學等當代的偉大成就放入科學進展的長河中,則它們不過是普通的一瞬。不可否認我們可能處於最新一輪的科技浪潮中,然而與工業革命相比,這樣的科技浪潮對人類發展的革命意義仍然遜色許多。相比蒸汽機等數百以至數十年前的發明,當代科技成就對人類的貢獻至少需要重新估價。當代科學活動的基礎理論都長期囿於前人的成果而未能取得突破性進展,雖然嘗試取而代之的努力從未放棄,但是在提出一百五十年後,進化論在生物學領域仍然是佔據統治地位的理論,並繼續深刻的影響著社會的方方面面;而在愛因斯坦提出相對論後一個世紀,正如大家看到的一樣,理論物理學的進展仍然極為有限。
而更不能忽視的是科學史上的這些歷史性成就對全社會產生的影響。無論是蒸汽機、萬有引力、進化論還是相對論,它們都廣泛而深刻的改變了人們的思維,參與了社會的革命性變革。就對人類的意義而言,這實在是比純科學範圍內的突破更為重要。
而反觀今天種種被賦予偉大意義的科技進展,它們的能量仍然尚待進一步觀察。在社會組織領域,自*成為主流之後並無實質性的變化。數十年前西歐婦女才普遍享有*權,但是在2004年奧地利總統大選中誕生了該國曆史上首位女總統候選人;美國的民權運動至今力量強大,中國在政治領域內的改革成果也在緩慢但頑強的進入十幾億人的生活。從總體上看當代的改變最終導致*得到普及和加強,而*正是現代的兩大支柱之一,也是現代區別與其他時代的一個標誌。其他一些重大現象諸如全球化之類也是由一連串重大事件構成的漸近的過程,而非專屬於這個時代的奇蹟,並且就發展程度而言,當代取得的成就也並不一定比過去的更為顯著。
總而言之,現代仍然是一個比較年輕的不斷自我發展、充滿活力的時代,“後現代”取得的一切突破只是透過遵循科學、*等現代既有的發展方式取得,因而目前的進展只是對現代的加強,而非削弱。
並且從對整個人類歷史的影響來看,“後現代”取得的這些進展是相當有限的。在幾乎任何一方面,“後現代”的人類社會取得的成就與現代以來人類社會的任一階段相比,都沒有革命性超越,甚至沒有更多優越之處。甚至“後現代”本身也只有模糊不清並且變動不居的含義。“後現代”本身就在快速演化和自我革新,隨著快速演化和大眾對它的追捧、期待,“後現代”很快就將喪失它的字面含義。因而與其說後現代獨立於其他時代或是現代的一個獨立的階段,還不如說它只意味著一組風格、一股思潮、一種文藝現象。在表現超越的努力上,這些風格、思潮或文藝現象與現代迄今為止出現的所有風格、思潮或文藝現象沒有突出的特殊之處。相對於主流文化而言,它只是諸多顛覆傾向的合流,而且在這一潮流內部,又錯綜複雜、充滿矛盾,根本談不上方向和特色。
人類文明自進入現代以來便開始快速更新,現代各階段的成就與當代取得的成就相比都毫不遜色。當代若以其對之前時代在各方面被認為是深刻的超越而可以獲得超越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