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部分(第3/4 頁)
文明多樣性減少的原因
一. 全球化重述
可以認為全球化是人類在不斷要求更大生存空間的繁盛過程中的一段區間。
處於原始狀態下的人類社會以部落的形態出現,相鄰部落間沒有涇渭分明的界限,世界範圍內尚有大片文明的空白;當人類逐漸繁盛之後,出於保障自身發展的需要,在適宜生存的文明發達之地首先出現國家,在國家內部生存資源的流動充分且自由;而可以自由開發的地域不斷縮小,地理大發現第一次使一種文明形態(西方文明)得以在全球範圍內展開,而世界各地人類活動繼續發展的結果之一是國家功能複雜和加強,使今日的全球化建立於主權的淡化而非昔日的虛無之上。
全球化是一個由一連串重大事件組成的漸進的過程,而非一種突變,在為人矚目之前便已經存在很長時間了。今日被普遍論及的全球化早自15—17世紀前的地理大發現就揭開序幕,就其表現而言,也不比一百年前的全球化來得更為純粹,今天因為全球化而被視為妨礙的簽證、貿易壁壘、國家主權之類在當時不是沒有出現就是功能非常有限……。可以說,1870年—1914年的第一輪全球化是沒有籬笆的自由擴張,以殖*義為代表,新一輪全球化是拔掉籬笆的擴張,以自由貿易為代表。
全球化是一個過時的概念。將全球化描述為這個時代的特點、甚至將它看作一場史無前例的奇蹟之類的觀點是經不起檢驗的,作為被視作巔峰時代的當代的一個標誌,全球化的意義往往被誇張了,它並非近期才出現的偉大事件。
同時,全球化是一輪輪的浪潮,在全球化的高潮之間存在著全球化的低谷,在這些區間,全球化並非國際關係的主旋律。國家力量的強化是對第一次全球化反抗的結果,大量獨立國家的出現同樣如此,在今天仍可以看到某些國家出於對全球化的警惕而強調主權(相似的現象)。並且就總體發展程度而言,區域化才是新一輪全球化真正的主旋律,區域化雖然在部分國家之間達成主權的相互妥協和出讓,但是相對全球化而言,日益強化的排他的區域組織仍然如同放大了的、複雜一些的國家一樣,是進一步發展的阻礙。區域化相對排斥區域外國家,是對全球化真實發展程度的表現,對比之下,今日的全球化顯然被誇張,區域化而非全球化才是真正的主旋律。
全球化同樣是平行發展的產物,它是現代化尤其是其中的工業化和商業化的自發需要。在一切都可以利用和交換的情境下,原有的自然秩序被顛覆,先人處於“低能量狀態”的低強度的農業生活被打破,代之以現代的“高能量狀態”下高強度的工商業生活。這並不能體現工業化和商業化的優越,它們本身無所謂優越。是工業化和商業化的示範作用以及工商業高度繁榮的發達國家對工商業欠發達的落後國家的擴張、以及該過程中欠發達國家受到的提醒(中國長期的口號“落後就要捱打”、“解放生產力”是社會主義第一要務的觀點以及唯GDP馬首是瞻就是典型表現)使工商業得以在非傳統工商業文明的國家獲得發展,從而部分程度上主動的重複了現代發達國家發展過程中的悲劇(勞工狀況、兩極分化、環境汙染等)。中國90年代初的勞工狀況、三農問題以及對GDP的過分強調不是使大多數人的福利增加了、而是減少或相對減少了。我們絲毫不能說高度發達的全球化過程中的現代社會所能提供的福利就比兩千年前的社會提供的福利水平高,在全球化帶來非全球化不能提供的福祉時,全球化下的現代發展之路(尤其是資本主義道路)的野蠻無情在世界各地相繼上演。在全球化浪潮之下更多的人改變了生活方式,但卻不能由此而提高總體福利水平。
當全球化如人們期待的那樣到來時,它的消極一面卻被相對忽略了。全球化同樣是全球問題的進一步惡化,隨著全球化的進展,期待被解決的全球問題如資源耗竭、環境破壞、物種減少、氣候變化、武器擴散、戰爭威脅等等等不是減輕而是加重了,全球化同樣是全球問題的進一步惡化。另外,全球化也帶有濃厚的單向色彩,在輸出國家與輸入國家之間,利益上還有重大分歧。最後,全球化也削弱了多樣文明。
二.全球化的無政府狀態及其弊端
1.
全球化被描繪為我們這個時代的奇蹟,它代表了進步和優越。在消除傳統人道災難如饑荒、疾病、貧困、教育缺乏等問題上,發展被視為唯一途徑而被接受,全球化成為發展之路理想的選擇。它不僅能消除不幸、為落後國家的發展提供機會,也為所有人實現更富足的生活的夢想提供了可能。然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