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第2/4 頁)
免的。它仍然以使人更好的維持生存為目的。
認知又是人的一種意識活動,它是人類應激本能的表現形態, 是由人對人之外的與己有關的事物或現象進行的意識活動,是作為生命的人的應激本能在意識中的表現。這種意識活動欲求使人傾向於生存得更好、更安全。在不同的時空條件下,這種意識活動即使對著一個相同的外物也會有所不同。這種不同在同一時期的不同地點或者同一地點的不同時期可能表現得比較明顯,而在更大的時空跨度內,可以發現,和人類的歷史一樣,人類認知的主流形態是變化著的——至少在以科學為主流認知形態以前,宗教是人們的主流認知形態。如前所述,在沒有更高認知的提醒或者人們並不確信存在更高認知的情況下,人類的認知更像是一個盲人摸象的過程,但是這種認知在特定時期和地點還是可以給人們以安慰並以此指導行動。人們對主流認知形態往往深信不疑。
由於人的認知是一種應激本能,並且是由人對與人有關的外物的判斷,因而難免相互不同。宗教曾經是認知的主流形態,人類社會曾“因為”上帝創造而大大繁榮,但是在後期,認知形態的固化導致了對人類自身的阻礙,認知內容的持續變化也進一步推動了主流認知形態的退卻。科學取而代之。顯然,科學這個新的主流認知形態極大的推動了社會的發展,使人類產生無數對未來的美好憧憬。但是科學作為人類認知的又一形態,它也存在著固有的缺陷,它仍由人作出,仍只與人有關。因而,它根本無法達到終極的真理。它並不保證人能躺在科學的溫床上由搖籃走向墳墓。人類認知形態並不因為今日科學的一統天下而卻步不前。
並且,認知是任何生命都具有的應激本能的一部分,對外界刺激作出的反應不需要應激主體確知這一反應的本質。這種應激本能無所謂高階低階,無所謂對反應的瞭解,不需要什麼瞭解,它無力瞭解。這種應激本能只要能達到有利於主體生存的結果即可,對於人之外的生物界,這幾乎是一個法則。
實際上,對人而言這個法則完全適用。人的認知顯然與人渾然一體,它也是應激本能的一種體現,這種本能由人作出,可以達到有利於人生存的結果,與人的變化即人的生理基礎以及人類在自我發展中的變化相適應,因而這種認知也是變化的。但是對外界刺激的正確反應並不能代表能揭示這些刺激。它能做到的最大的限度亦即它的天然使命是使人作為生命能夠生存得更好,而非超越這一範圍之外的其他使命。。。。。。。。
二.以科學的名義
人類以科學的名義去做許多事情,科學似乎是通向真理終點的坦途。然而正如上節所述,科學是人類認知發展過程中的又一主流形態,對科學的偏好顯示了人們對這個主流形態的肯定。與此同時曾經輝煌的教會的門徒們另眼相看,以為人們走上了一條偏離了依靠上帝來拯救這個世界的唯一途徑。這些信徒們依然皈依著的宗教曾經是那麼的不可一世,籠罩於神聖的光環之下並救贖了無數靈魂,然而今日卻風光不再。
科學從宗教的夾縫中生長出來,它曾經與宗教格格不入。在科學的萌芽時期,它受到宗教的*,在宗教勢力衰微時,科學也試圖將宗教斬盡殺絕。雖然宗教勢力遠未衰亡,仍然在許多地方充當認知的主流形態,但是今日的科學確實如日中天。人們對科學甚至到了迷信的階段,科學已經多少上升到意識形態領域,成為意識形態的工具。科學取得如此的位置,多少藉助了外部力量如國家政權的力量。對科學的熱衷甚至形成了科學沙文主義。
科學獲得這樣的地位不是沒有原因的。科學締造了今日讓人滿意的繁榮,而這些顯然不能由宗教或者其他認知形態伴生;偉大的科技革命似乎使人類的發展從此步入了快車道。而且,是科學使西方文明真正的崛起,而其他曾經輝煌的文明在以科學為基礎的西方文明前不堪一擊,伴隨著西方文明的擴張,科學也受到越來越廣泛的尊重。而在今天,國家之間的競爭也的確在於科學能力的競爭,因而科學獲得了所有人的讚賞,科學成了進步的代名詞。
顯然,人們有理由以科學的名義去從事認知活動,以科學為名義說明科學順應了人們的期待,人們對科學寄予的期望亦即人類對自身正在進行的認知的美好預期和信心。人們有理由認為科學是使人類獲得持續發展的一條金光大道。今日世界的繁榮從西方文明的繁榮開始,西方文明的繁榮從科學的繁榮開始,顯然,科學的確具有神奇的力量,使人民富足、國家強盛。
但是也有理由相信,昔日的宗教文明同樣曾經讓人振奮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