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部分(第3/4 頁)
,“後現代”是現代批判的又一個焦點。
當然,無論理論上如何闡述,現代已然如此,科學、*、全球化和“後現代”已然如此,對現代的批判並非以實現非現代的文明途徑為宗旨,因為任何現代問題都只能以現代的方式去解決,任何置身現代的國家的強大都必須實現現代化。因為不可逆轉和停滯,現代只能是歷史的而非永恆的,但是任何時代都是歷史的,因而任何透過批判現代而使之永恆的努力都不可能。另外,從馴化野豬到馴服颶風,人類文明一貫如此,現代文明只是人類文明迄今為止最為典型的表現而已。我對現代批判懷著複雜的心情,這也是此處幾句贅述的原因吧。。 最好的txt下載網
科學批判
科學批判
一.說明
二.科學的地位:另一種宗教?
三.科學裡的迷惘
四.科學技術化使社會異化
五.科學沙文主義的危險
六.科學過度消耗了人
七.歷史的科學
一.說明
本文與其說是對科學的反動,不如說通篇就是科學精神的體現。雖然本書例外地以兩篇篇幅(另一篇為《以科學為名義的人的認知的侷限性》)質疑科學,然而它們都無可否認的浸潤了科學精神,甚至全書都可以視做科學精神支配下的產物,是完全科學的,對於這一點,我引以為豪。
對於中國而言,不是科學氾濫,而恰恰是科學太少了,發生在中國的太多社會悲劇絕少是由於科學的弊端造成的,創鉅痛深往往源自科學的貧乏。中國不是實事求是、勇於探索的科學精神太多了,而是特定製度和疏於求真的國民性格導致的對科學的簡單迷信太多了。並且也由於科學的不發達導致的對科學的簡單迷信,甚至傷害了中國的*程序。主流觀點傾向於認為中國的強大與人民的富裕將主要得益於科技水平的提高,從而淡化了*訴求,導致*在客觀上被忽略了。然而與科學一樣,*同樣是極其重要的生產力,兩者是完全可以相提並論的。這與中國國民對集權政權自秦以來二千多年的耐受有關。時至今日,相比龐大的人口,具有獨立求索意志、富有批判精神和社會責任感、追求*、弘揚科學的中國人仍然少之又少。
獨特的體制在某些方面也妨礙了中國的科技進步。因為長期以來以行政指導科研,科學家沒有充分的學術自由空間,在科學研究中嚴重受制於行政力量,對於國計民生意義重大的重要科研人員,卻往往不得不對行政體系中微不足道的科員敬畏有加,因為後者往往可以左右自己的學術生命。這對學術活動的嚴重干擾不言而喻。當前中國高校教授數量眾多,質量卻難以差強人意,原因之一就是學術界並非真正以學術為核心,而是深深打上了官本位的烙印。高校的普通行政人員可以輕而易舉的獲得教授職稱,而某大學競聘一副處級職位,卻引來很多知名教授的激烈爭奪。這並非可以簡單歸咎於學者,而是在現行體制下官員享有特權,而作為“主幹道”之外的學者卻無法受到充分尊重的結果。另外,在專制制度下,從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純粹科學*,科學更容易淪落為專制的工具。真正醜惡的行政力量作用下炮製的偽科學更容易普遍流行。李森科的偽科學“米丘林生物科學”曾在蘇聯氾濫成災三十多年,給蘇聯的科學事業和農業、林業造成了難以估量的損失。
事實已經證明,科學確實是提高國力、增進民生的主要力量之一,從各方面看,中國的發展都需要科學同步參與發展。中國比科學發達國家更需要科學,百年恥辱給國人帶來“落後就要捱打”的結論,並且在今日世界,中國以社會主義國家身份和再次崛起的姿態欲求強國之林的一席之地,訴諸科學是十分迫切的。
然而這些與本文並不矛盾,科學作為現代的一個主要內容和支柱,在批判現代的過程中對其展開批判難以避免,另外作為我個人思想體系的重要部分,從探究人類未來的角度批判科學也完全正常,《科學批判》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這從體系建設來說是合理的。而對於《科學批判》本身,它也完全是我在科學精神薰陶之下奉行自由探索、崇尚質疑權威和注重批判精神的結果。批判科學不僅是思想體系不可或缺的環節,也完全是始終從內心深處崇尚科學、奉行科學精神的產物。因而確切的說,本文是對科學的實踐而遠非反動。
科學精神在中國還遠遠談不上普及,啟蒙精神和五四精神在當代中國都不過時。本文可能遭至缺乏足夠科學素養的大眾普遍的誤解而被粗暴地排斥在科學體系之外,但是我從情感上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