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第3/4 頁)
續於下一代和釋放於周圍的空間中。一個生命如果因自殺而終結,那麼這樣的結局在其誕生之日起便被決定了,便被它今後的一切外在與內在環境所決定了。某個生命的意外終止或許因為“意外”,然而它的“意外”終止又是慣性下生命洪流中的平常音符,就如生命相較於非生命伴有情緒一般正常不過。
人生從開始便伴隨著作為生命單位的細胞的分裂與死亡、伴隨著新陳代謝,生命自誕生之日起便內在含有變化的基因。生死在慣性之流中全然失卻它的字面含義,慣性下生命之流是一個永恆而又變化如一的過程,這個過程在每一個瞬間每一個點上都伴隨著誕生與消逝。生死是持續不斷的進行的過程,而非兩個點。生死並非生命的兩端,而是生命的每個瞬間都存在的不可割裂的兩方面。生死的永恆共生與糅合是生命之流的全部內容。大眾從如時空一樣流淌的慣性下的生命之流中抽出生命的所謂誕生與消逝,僅僅是對慣性中的生命流動的人為突兀,僅僅是感官所及範圍內一種可以被相應水平的理智所能接受的理解方式。
六.慣性對人的總體適用
1.
人在自身存在問題上一直步履維艱。這個問題的嚴峻性不僅因為問題本身的深邃,更可能因為人為:很多試圖揭示答案的思想交相輝映於歷史中,但是卻無一例外的很快消逝,因為總體而言這些答案並不是生活所需要的。
趨附*是本性使然,是生命力的自然釋放。儘管從總體上看人的一生沒有喜怒哀樂某一方面的剩餘,兩種相對的情緒總能等量等強度的出現,並且無論什麼不同尋常的人經歷了什麼非凡的事件,那種強烈的情感總是很快便平息了。絕大多數的日子總是波瀾不驚、無所謂悲喜。幸福從人生的微觀部分看是存在的,從宏觀看則不存在,不幸也是如此。但是人們幾乎不會覺察到這些。因而幸福快樂之類的積極的情緒體驗不僅僅是單純的偏好,這種非理智暗示著這些積極體驗對於生命至關重要。從一個角度來看這是人生得以維持的動力。快樂的本質之一即在於它是使人生得以維繫的原因。
而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又是人生處於存在狀態中的必然表現,因而這種追求是完全自發的。只要人生仍然可以稱之為人生,人生的幸福便不會消失,對幸福的追求也會伴隨到人生的最後一刻。這純粹自然,與人生同生共滅,可以說這是存在的表現。這個角度看是此時的存在催生了此時的幸福,內在存在的維繫產生了外在對幸福的渴望。因而幸福是人生中更深刻的力量的伴生物,這種力量即是維持的力量,我稱之為慣性。它與廣為接受的物理意義上的慣性並沒有不同。幸福的本質又是人生在慣性下的一種表現,對幸福的追求即是慣性下保持人生存在的規律的結果。
整個人生均在慣性作用下完成其最根本的活動,主動性在生活中沒有位置。人生自運動後便一直運動,自活著便一直活著,當阻力迫使它停止時,個體的生命力已經同時傳遞至下一代。人類因此生生不息。
2.
或許要讓大眾理解他們是否具有幸福以及幸福的本質之類問題是相當困難的,而當他們明白那些問題時,他們也就會明白人在本原上必然存在的無知。所有這些終極問題適用於一切存在,只是人遠非誠實。非生命世界一塊石頭或生命世界的其他生物若被迫回答,“我不知道”將是唯一合理的答案。
對生命的任何東西做深入的追究都是困難的,而得到生命現象的任何真正“歇斯底里”的本質都不可能。本文在此處所做的所有討論並非為了揭示真理,而只是讓世界和人生變得更讓人信服。
存在全然決定了一切。超越人生的慣性使人生只會天然選擇可維持存在的探索和答案,只會天然選擇保持既有存在。
生活從總體上來說都是平靜的。這是慣性下的平靜。人因此不但難以享受極度的快樂,也難以體驗極度的痛苦,並且有限的快樂和痛苦是等量齊觀的,並且,快樂本身就潛藏著痛苦。慣性這個無私無情的仲裁使生命力此刻的張揚必然意味著彼時的削弱,而削弱導致痛苦。人生因此處在快樂與痛苦的交錯之中,處在總體平靜安定中,這純然是慣性使然。
經過這麼多的論述,讀者或許會明白人的一生何以是毫無意義的。慣性超越生命與非生命的二分,是兩者共同的屬性。人生的一切均來自慣性。對死亡的迴避也不是精神作用的結果,事實上它根本不屬於精神世界。對死亡的避諱猶如對人生的珍視,都是慣性下人生自然而然的保持現狀的結果。。 最好的txt下載網
對生命存在的解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