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部分(第3/4 頁)
存——它們總能想出辦法。即便是一個盛有露水的塑膠瓶蓋也能成為它們繁衍的溫床。等到柏油路和人行道腐爛分解,沼澤重新收回它們對這片土地的主權,蚊子又將在水坑和下水道里安居樂業起來。它們大可放心:最受它們青睞的人工育兒室至少在未來的一百年裡完好無損,它凹凸不平的表面在之後更為長久的年代裡都不會發生任何變化——這就是汽車的橡膠廢胎。
橡膠是一種被稱為彈性體的聚合物。大自然中的橡膠,比如說從亞馬遜流域的帕拉樹中提煉出來的乳狀樹液,在理論上是可以生物降解的。在1839年馬薩諸塞州的一名五金銷售員把天然樹膠與硫磺混合之前,它在高溫下融化、在低溫下變硬開裂的特性一直限制著它的實用性。查爾斯·固特異一不留神把一些混合物掉在了爐子上,但它竟沒有融化,於是這名銷售人員意識到,他發明出了大自然從未嘗試過的東西。
直到今日,大自然也未產生出能降解橡膠的微生物。固特異所做的加工叫做硫化——把長長的橡膠的聚合物鏈連線到硫原子的短鏈上,事實上是把它們結合成單個巨大的分子。一旦橡膠硫化(受熱後加入硫,倒入一個模子——比如說卡車輪胎的模子),所形成的大分子便會永遠保持這個形狀。
因為是單分子,所以輪胎既不會融化,也不會轉變成其它物質。除非把它撕成碎片,或駕駛六萬英里後摩擦力使其磨損——兩者都需要消耗極大的能量,否則它永遠都能保持圓形。輪胎讓垃圾掩埋場的工作人員很頭大,因為就算埋藏起來,它們當中那油炸圈餅狀的氣囊也總想回到地面上。大多數的垃圾場都拒收輪胎,但是在未來的幾百年中,破舊輪胎肯定會回到被人遺忘的垃圾掩埋場的地面上來,裡面盛滿了雨水,又一次成為蚊子繁衍的溫床。
第十章 石化加工區(2)
在美國,平均每個公民每年丟棄一隻舊輪胎,這樣加起來每年就達到了三億多隻。當然這還沒算上美國之外的其它國家。目前我們使用中的汽車有七億輛,廢棄的汽車更是不計其數,我們用舊的輪胎未超過一萬億,但肯定達到了百億、千億級。它們還將存在多久呢?這取決於日照的長度和強度。除非進化出一種微生物喜歡混合了硫的碳氫化合物,否則在此之前,只有地層臭氧(就是那種讓你的鼻子聞了發痛的汙染物)的腐蝕氧化作用,或者穿透了平流層臭氧層的紫外線才能夠打破硫鍵。因此,汽車輪胎中含有防紫外線的抑制劑和抗臭氧劑,當然還有其它新增劑,比如增強輪胎強度、給輪胎著色的炭黑填充劑。
輪胎中含有碳元素,因此它們是易燃的。輪胎燃燒時釋放出巨大的能量,很難熄滅,一起釋放出來的還有數量驚人的油煙灰,其中含有的一些有害成分是我們在二次大戰中匆匆發明製造出來的。日本侵略東南亞之後,幾乎控制了全世界的橡膠供應。德國人和美國人意識到自己國家的戰爭機器靠著皮墊圈和木輪子支撐不了多久,於是他們最尖端的工業領域開始尋找橡膠的替代品。
當今世界上生產合成橡膠的最大的工廠位於德克薩斯州。它屬於固特異輪胎及橡膠公司,建於1942年,當時科學家才剛剛摸索出生產人造橡膠的方法。他們使用的並非活生生的熱帶樹木,而是死亡了的海洋植物:30000-35000萬年前死去後沉入海底的浮游生物。經歷的變化過程人們很難理解,理論本身有時也會遭到質疑,但不管怎麼說,浮游生物的上面最終覆蓋了好幾層沉積物,而巨大的擠壓力量又使其轉變為粘滯的液體。科學家已經知道如何從原油中提煉出幾種有用的碳氫化合物。其中的兩種:苯乙烯——聚苯乙烯泡沫塑膠的原料,還有丁二烯——一種易爆、高度致癌的液態烴,為人造橡膠的合成提供了原材料。
六十年之後,固特異的橡膠廠還在老地方運作,同樣的裝置大批生產出日常生活的一切,大到全國汽車比賽協會的賽車輪胎,小到口香糖。儘管工廠很大,但它的周圍已被某些東西環繞起來:人類在地球表面強行豎起的最有紀念意義的建築。長長的工業建築群始於休斯頓的東面,一路綿延到墨西哥灣,長達五十英里。這裡集中著世界上最多的石油精煉廠、石化公司和石油儲存庫。
通往固特異公司的大路上是鋒利的收縮金屬絲,金屬絲的後面是貯油站:這裡佈滿了成群的圓柱形原油儲存塔,每一片儲存區的直徑都趕上了足球場的長度,因為數量眾多,它們看起來彷彿蹲伏在地上一般。鋪天蓋地的石油管道將它們與定位系統連通起來,上下管道也相通:白色、藍色、黃色、綠色的管道,最粗的接近四英尺。像固特異這樣的大工廠,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