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部分(第3/4 頁)
認為,本書一直以歷史全方位的角度,來掌握抗日戰爭複雜的前因後果,是一個重大的特色。另外作者對於歷史的決策與作戰勝敗的原因,都有相當深入的原因解說,不是單純的記錄事件而已。同時作者還指出一些決策上的選擇,可以改變事件結果的建議,讓歷史不是過去事件的記錄,更是人類經驗的成長與鑑戒。
問:這本書對於軍事作戰相當的強調,那麼你對整個軍事行動有何評價?
答:許多人都認為,在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人是全世界最為優秀的戰士,但是我認為中國人同樣是英勇的戰士,我瞭解在戰場中,中國很少有戰勝的表現,不過這是因為中國的裝備、訓練、組織與社會結構落後的問題,不是中國人不勇敢作戰。
試想一下,假如在中日戰爭的戰場上,換成日本兵配備中國的武器、訓練與後勤,華軍則擁有日本的三軍裝備,那麼日軍還有交手的機會嗎?以中國軍隊在十幾場重大會戰表現而言,假如換成任何一國的軍隊(包括德國人在內),若是隻擁有中國的裝備、訓練與後勤,根本就不必打了。當接受美援的中國軍隊的裝備,戰力提升到與日軍接近之時,日軍就根本招架不住了,更別提假如中國的裝備優於日軍的時候,日本還能做出何種戰力表現。總之,中國軍隊若是擁有合理的訓練、組織、裝備與後勤,絕對是世界一流的軍隊。
問:這本書是作者自費出版?
答:是的!由於接洽過的出版商,都認為抗日戰爭歷史是冷門書,本書又觸犯了兩岸的歷史政治觀點,在經濟不景氣市場的考量下,不願投資出書。
不過作者認為,這本書有著相當重大的歷史謎團挑戰,可以解開中國人嚴重的歷史失憶症危機,更可以成為當代中國人掌握自己命運的鑑戒,三千五百萬同胞的生命,十五年的血淚青史,已經隔了半個世紀,不能就這樣無聲的沉默下去。所以我們決定自費出版,也許這是一個不瞭解市場經濟的選擇,但是至少值得一試。
問:這條路一定相當的難走?
答:對於一個從來不知出版流程的人,自己出書,當然是一個很大的考驗,最後也只有將自己的兄弟拖下水,大家設法摸著石頭過河,其中所費的心力,真是事不經過不知難。不過,大家都有一個想法,想為中國盡些心,總是要付出很多的代價的。
問:你對本書的預期為何?
答:我想書商的態度就是答案之一了。臺灣在政治惡質化的影響下,已經開始從認同中國的共識中異化,中國人的歷史與他們有漸行漸遠的感覺,中國人世紀的艱鉅挑戰也不再有他們參與,臺灣只想到今天能夠立刻抓到些什麼,昨天已是要遺忘的負擔,明天則是高度的不確定,無論如何,抗日戰爭好象已經是無所謂的事。
中國大陸方面雖然對於抗日戰爭這個問題,有著比較強大的歷史感覺,但是執政者仍然希望歷史能夠為政治服務,抗戰的歷史真相還是一個敏感的問題,預期這本書恐怕不能在中國大陸公開發行。
但是,寫這本書原本就不是商業的動機,而是為了中國人英勇歷史留下一個記錄。這段歷史,中國人會為它而流淚、中國人會以它為傲、中國人可以為它而扼腕、中國人也可以為它而鼓掌。歷史就是歷史,現代的人沒有必要把它成為自己的包袱,但是卻可以成為現代中國人一個無價的歷史鑑戒。
無論如何,個人還是希望有真情真性的中國人,能夠從這本書中,得知歷史風雲轉折點的真相,不會再陷入歷史失憶的民族危機之中。個人當然也希望兩岸的政治人物,能夠放下政治短期的利益考量,為了中國長遠的發展,給歷史真相一個機會。
問:你從一位暢銷書的作者,成為一位冷門書的出版者,有何感想?
答:自己從未計畫出版暢銷書,也沒有故意要出版冷門書,其實寫書的動機都是一樣的,就是為這個時代的中國人,說出他們憂慮的感覺與失落的記憶,中國人是這樣一個大的民族,中國人曾經遭到這樣重大的歷史災難,中國人有過這樣動人的奮鬥犧牲,這些歷史不能就這樣永遠的沉默下去,而讓血淚的歷史成為政治變造的垃圾。
紀念八一三大戰,談中日戰爭的歷史真相
在世紀末,回首轟轟烈烈的二十世紀,人類固然在各個方面都有著極大的進步,但是兩次世界大戰以及冷戰危機,卻差點把人類打回歷史的出發點,人類在準備進入二十一世紀之前,實在應該牢牢的記住歷史的監戒,否則二十一世紀的危機,會比二十世紀更要難以應付。
對於全球的華人而言,二十世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