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部分(第3/4 頁)
領導,戰後共產黨成為一個政黨,不再擁有軍隊,來參與政黨競爭。
周恩來表示,假如能夠達成合作抗日,中共方面可以接受這些條件,因此張學良表示,他願意向蔣介石指出和解的建言,以促成國共之間的正式停戰,張學良還提供私人帳戶的資金,協助紅軍補給週轉'4'。
張學良真正的要求是,既然國民政府準備採取聯蘇容共的抗日策略,如何能夠早日付諸實現,以減少東北軍的損失與壓力,這就是他與周恩來延安之約的目的。從此紅軍、東北軍加上晉軍,都有了“聯蘇容共”以抗日的默契,造成整個西北地區的基本政策方針,與南京的安內剿共政策,發生了明顯的衝突。
但是當時蔣介石,雖然已經與蘇聯與中共進行相當時日的接觸,大家對於合作也有了策略性的共識,蔣介石本人還在莫干山接見過周恩來,但是蔣至少在表面上,對於國共合作的見解,採取近乎絕對排斥的態度。根本讓張學良無法向他進言,雙方甚至多次爆發言詞之上的衝突。一九三六年的下半年,張學良又多次的與閻錫山,討論過停止內戰與抗日的問題。當時的閻錫山,事實上也與紅軍有所往還,因此他表示支援張學良的立場,更幫著張學良見機遊說蔣介石,但是都遭到蔣介石憤怒地拒絕。
這時蔣介石所委派在西北剿匪總部的參謀長晏道剛,總是擺出一副監軍的高姿態,而經常與東北軍將校之間發生摩擦,彼此的關係極其惡劣,也就造成中央與東北軍之間更大的誤會,在對楊虎城發洩心中抱怨的時候,張學良得到楊必要時大膽實施“兵諫”的建議,張學良當時並未置可否。
17。5 張學良的斷然行動
這時候,西安方面的政治左傾,可以說是非常的明顯,東北軍與紅軍之間的對峙,不但已經形同休戰,東北軍更撥給紅軍一些補給,因此各種的情報都已顯示,張學良與紅軍之間的關係,非常的複雜,因此使得蔣介石大為不滿。張學良不能明白的是,為什麼在國共合作談判,基本上已經要完成協議的同時,蔣介石卻仍然決定,要東北軍對紅軍進行大規模的合圍攻擊。
由於此時的蔣介石,平定了兩廣的分離,軍政力量深入到四川、雲南,中央的力量已經接近可以號令中國絕大部分地區的地位,蔣介石的權利與威望,更是如日中天,無人敢挑戰他的決定。因此蔣介石在當年十月,決定親自前往西安視察軍情,蔣介石對東北軍將校,施加極大的壓力與警告,蔣介石暗示假如張學良與楊虎城仍然不願出力死戰,那麼蔣介石將要撤換張楊二人,整個西北的剿共行動,將由中央軍的蔣鼎文接替,東北軍將會遭到進一步收編的命運。
正當蔣介石與張學良的關係,接近攤牌的發展之時,一九三六年十一月,爆發了親日之蒙古的德王部隊,進攻綏遠的戰事。這時中國的民意,可以說是激昂已極,因此蔣介石下令綏遠省主席傅作義守土有責,率軍出擊,在百靈廟擊潰德王部隊,蔣介石並且要求陳誠與湯恩伯的中央軍,從山西出擊。結果傅作義的晉軍,傳出了大勝的訊息,整個中國為之振奮。
而在陝西的東北軍,更是人心激動,大家一致的意見是,寧可到綏遠去與日軍死戰,也不願在陝西與紅軍作戰。張學良基本上是同情與同意東北軍的這種想法的,但是蔣介石不肯,一方面是擔心這樣會直接刺激日本關東軍,因為關東軍把東北軍視為最大的敵手,一方面當然是不能讓東北軍侵犯到晉軍的地盤。
張學良眼見蔣介石不肯停止內戰,又不肯派東北軍與日軍作戰,反而準備進一步的整頓東北軍,在軍心不穩的局勢之下,張學良一度想要辭職他去,但是部屬不肯,擔心張學良離職之後,沒有了孚眾望的領導者,東北軍更會成為任人宰割的犧牲品了。一九三六年十二月,蔣介石又到洛陽與西安一帶視察剿共作戰,他更為清楚地表明,假如張、楊再不能全力作戰,就準備將張學良與楊虎城調職與整編其部隊,所以一場政治的暴風雨已經開始在醞釀之中。
雖然蔣介石對於張學良與紅軍之間的交往,早有情報,東北軍計程車氣低落與軍心不穩,蔣也有所瞭解,但是蔣介石卻認為張學良還不至於有膽量對他個人採取行動。此時的蔣介石已經威震華夏,沒有一個地方的軍政勢力再敢與蔣挑戰了,何況蔣認為楊虎城會替他看著張學良。當時在西安一帶的部隊,是由楊虎城的西北軍駐守,東北軍都在遠方的前線地區,因此張學良應該沒有足夠的兵力進行出人意外的行動。但是蔣介石完全錯估了局勢,也看錯了人,其實是楊虎城首先提出捉蔣的點子,而張學良的個性是一旦在必須採取決斷行動時,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