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部分(第1/4 頁)
到補充,反而是能拖就拖。從客觀的角度來看,一支精實、充裕的日軍與虛弱內鬥的華軍對陣,雙方的勝負,在未戰之前,早已有了定數。白崇禧曾經建議薛嶽,考慮將決戰南移到衡陽,以拉長日軍的補給線,加強華軍在衡陽的防務,但是薛嶽沒有完全接受,仍然決定在長沙與日軍對決。
橫山勇決定在五月二十六日,也就是日軍在對馬海峽大破俄羅斯“波羅的海艦隊”的歷史光榮紀念日,在湖南發動對華軍全面的攻勢作戰。裝備充足的三十六萬日軍,在優勢火力的支援之下,分成七路撲向華軍陣地,來勢之兇猛,遠遠超過華軍的預估。日軍精銳的第三、十三師團以及二十七師團,從左翼(東線)先攻,一舉深入地插進平江,再突進瀏陽,直搗薛嶽預控的反擊部隊基地。接著在中路的日軍第六八與一一六師團,分成六路強渡新牆河,第三四與五八師團隨後跟進,以壓倒性的優勢兵力,連續擊破華軍的層層防線,直撲長沙;第四十師團與五、十七旅團,渡過洞庭湖,沿湘江的西岸,進攻長沙的西方。日軍這樣全面的攻勢,使得華軍在湖南的陣地,全都遭到日軍猛烈的攻擊,薛嶽在長沙東南所部署的反擊部隊,更是首先陷在日軍的多重包圍攻勢之中,天爐作戰計劃就完全失去了應變的能力,湖南成為日軍全面縱橫的戰場。
這時候在緬甸原始叢林指揮作戰的史迪威,在看到華軍全線潰敗之後,才“想起”了他還是中國戰區參謀長。他於六月八日突然出現在重慶,幸災樂禍的宣佈“中國陷入危機”,接著立刻派員督導美軍從桂林的訓練中心進行撤退,同時不斷設法干預陳納德的空軍後勤支援,並且開始推動接掌華軍指揮權,以及尋找可以推翻蔣介石軍政領袖的活動。史迪威完全不管這個中國戰區作戰慘敗的災禍,是誰作出嚴重錯誤的情報判斷,以及致命的錯誤作戰部署?到底是誰仍在制肘空軍出擊日軍的任務?史迪威居然認為,只有他接掌華軍的指揮權,才能在中國地區擊敗日軍,而其它任何對於戰場的補救與支援措施,根本無濟於事。
由於薛嶽軍力不足以及佈陣錯誤,加上軍方上層的嚴重內鬥,在日軍絕對優勢兵力的多重攻勢與連環包圍之下,華軍在湖南的整個戰局失去了控制。長沙外圍的戰略據點,很快地就先被日軍攻佔,六月十四日,日軍攻佔瀏陽,截斷了薛嶽反攻長沙的外圍作戰部隊;次日陷寧鄉,長沙於是受到日軍全方位的包圍。中國第四軍已無法用傳統的防禦方式,來守住長沙;原本在長沙外圍待命的機動部隊,先遭到日軍的猛攻,已不可能支援長沙的防禦作戰。這時候,另外一支的日軍,更成功地攻佔了嶽麓山的長沙炮兵制高點。此時守城的華軍與敵軍的兵力懸殊,制高點又遭日軍攻佔,外圍援軍更已被日軍主力猛攻而自顧不暇,因此日軍終於在六月十八日攻下長沙,而打破了華軍過去長沙作戰不敗的記錄。蔣介石在情急之下,下令槍決突圍而出的長沙第四軍軍長張德能,但是仍然無法挽回湖南戰局潰敗的發展。日軍作戰計劃的另一步棋,就是同時奔襲衡陽。橫山勇在日軍在還沒有攻陷長沙之時,就已經下令第六八師團與一一六師團,繞過長沙外圍,馬不停蹄的沿著湘江兩岸,直接撲向衡陽華軍陣地。此時薛嶽所指揮的主力部隊,則向江西方向敗退,根本無法攔截日軍的長驅直下,整個第九戰區的防衛系統為之瓦解。
這時湖南前線的作戰陷入危機狀態,蔣介石無法把擁有美式裝備以及員額充足的八個軍部隊,調回東線作戰,而眼睜睜地看著自己手下戰力不足的部隊,在湖南遭到致命的打擊。事實上,日軍指揮官橫山勇最為擔心的,就是蔣介石會把這八個軍調回,在湖南與日軍決戰。橫山也擔心美軍會調動一切的空軍,支援華軍作戰,對自己脆弱的補給線進行全面切斷的空中攻擊。
但是這兩個擔心都沒有發生。因為中國戰區的參謀長史迪威,極力阻止中國戰區進行反擊,並且抬出羅斯福總統與馬歇爾助陣,主張當前反敗為勝的要務是,由史迪威接掌華軍指揮權,最好能夠順帶推翻蔣介石政權。由於華軍接連在河南與湖南戰場的慘敗,史氏又早已在重慶政府中,進行各種摻砂子、挖牆腳工作,使得前線部隊急於等待後方明確的指揮,以及派軍援助之時,後方卻陷入全面的權力鬥爭、指揮系統混亂、以及後勤失控的狀況。這時候,拼命為華軍出力的,還是指揮美軍第十四航空隊的陳納德將軍。他設法透過管道向華盛頓反映中國戰區所面臨的危機,以及史迪威利用機會奪權的真相,無奈當時華盛頓與全球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諾曼底登陸戰的勝利,因而對於中國戰區的惡化逆轉,產生極大的輕視與厭惡。西方主流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