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部分(第2/4 頁)
下令日空軍動員一切力量支援,加上第九混成旅團的捨命奔襲,才救出了第六師團。
從汨水到新牆河,只有短短的八十公里,敗退的日軍在遭到中國軍隊一波又一波的攻勢下,全靠著日本空軍不斷的緊急支援,足足走了八天才得脫困,這是日軍在中國戰場中,遭到比在臺兒莊還要悽慘的敗仗。假如不是中國軍隊為了要策應緬甸作戰,調走了更多的精銳部隊,或是木下勇沒有發動參謀強迫阿南及時下達撤退命令,只要日軍的撤退晚上四十八小時,那麼日軍絕對會在第三次長沙會戰中,發生全師團被完殲的慘敗下場。
當然,假如薛嶽能夠沉得住氣,將增援長沙的部隊,在長沙外圍做縱深佈防,同時通知李玉堂的第十軍從長沙部分地區,有計劃地進行誘敵的撤退,同時加強嶽麓山陣地兵力,讓圍攻長沙的日軍認為,中國部隊的戰線動搖,這樣日軍必然更不肯放棄即將到手的長沙,而延後撤退的時間,此時薛嶽再督促趕到參加合圍日軍的中國部隊,多二十四小時的準備時間,改在元月五日發動全面圍攻,這樣日軍恐怕會在長沙,遭到更為慘重的挫敗,日本十一軍根本就會潰不成軍了。
中國在第三次長沙會戰中,獲得大勝,的確是珍珠港事變以來,盟國在亞洲戰區中唯一的勝利,這時候日本的南方軍,在百日之內,就橫掃盟國在亞洲所以的據點與要塞。一九四一年十二月二十五日,英軍在香港向日軍投降;一九四二年二月十五日,英國馬來亞最高司令珀西瓦爾,率領十萬部隊,在新加坡向日軍山下奉文投降;三月五日,荷蘭在印尼守軍司令載帕爾,向日軍今村均中將投降;五月七日美軍司令官溫立特中將(麥克阿瑟僅以身免)在菲律賓向日軍的本間雅晴中將投降。整個亞洲戰局中,只有中國在長沙,痛擊日軍,造成日軍成軍以來,另外一次大規模會戰的慘敗記錄。
第三次長沙大捷,立刻成為全球新聞的焦點,中國軍隊的表現確實不凡!現在西方國家的軍隊,在被日軍擊敗之後,才真正知道中國軍隊的作戰實力,不是可以等閒視之的。落後的中國能夠單獨地對抗日本如此之久,實在是有著過人的能耐。因此美國政府以最快速度,透過法案撥給中國五億美元的信用貸款,英國政府也立刻透過給中國五千萬英鎊,作為法幣的平準基金。中國艱苦抗戰多年後,總算是真正得到國際上的援助了,中國也立即躋身成為抵抗法西斯軸心的主要盟國。
就歷次中日戰爭中的戰場成果與記錄而論,第三次長沙會戰的戰績應是最為輝煌的,無論就兵力動員的規模以及日軍死傷來看,中國軍隊在長沙大捷的表現,比在臺兒莊、萬家嶺、崑崙關、上高會戰所得的勝利,還更為出色。而薛嶽將軍更是因此得到日軍的“長沙之虎”的封號,日本的十一軍在幾年之內,都不敢再對長沙,進行任何重大的攻擊。
第二十九章、百團大戰與共產黨的游擊戰
若是以作戰的觀點來看,百團大戰對於抗日戰爭是一個值得推廣的戰爭經驗,因為充分利用了游擊戰的優點,打擊與消耗日軍的實力,但是卻違背了共軍“優先發展“的最高戰略原則,所以中共中央決定絕對“下不為例“。後來雖然共軍進一步發展到可以同時發動好幾個百團大戰的實力,但是八路軍再也沒有進行大規模主動抗日的作戰了。
在研究抗日戰爭歷史之中,究竟中國共產黨扮演怎樣的一個角色,一直是非常引起爭議的問題,因為在歷史的層面而言,中國共產黨最先旗幟鮮明地推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政策,吸引了許多知識分子、學生、工人的熱情支援,成功地打響了抗日的文宣戰,喚起了抗日的民氣。但是也促使國民政府不得不提前抗日的不利局面。
但是在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之後,中國共產黨雖然能夠主動以宣傳出擊,並且在國際社會中,成功地製造了大量的抗日文宣,配合國際社會削弱、扭曲中國抗日真相的立場,塑造成為一個印象,渲染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的“抗日主力“,也就把中國的抗日戰爭,歸納為不過是打了就跑的游擊戰,所以中國在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戰略貢獻,也僅能是無足輕重的遊擊騷擾作戰(即“麻雀戰爭“)。
29。1 拋開政治的包袱、面對抗日曆史的真相
這個錯誤的印象,對於中國整個抗日戰爭的歷史真相而言,是非常不公平的。因為中國抗日戰爭是全面的作戰,中國的軍隊仍然守住超過三分之二的領土,中國軍隊甚至可以在大型會戰之中,與日軍的主力進行硬碰硬的作戰,多次使得日軍主力的進攻遭到嚴重的挫敗。
無論中國共產黨如何宣傳,八路軍在抗日時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