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部分(第3/4 頁)
開全球外交的政略攻勢,行政院副院長宋子文以特使身份,周遊歐美各國,尋求列強的支援合作與諒解。這時候的歐美列強,對於日本近乎窮兇惡極的侵略中國,破壞各國在華的門戶開放利益,已有所不滿,加上中國的浴血抵抗日軍侵略,也給這些國家帶來一些驚訝與敬佩,因此對華開始願意伸出一些援手。
其實歐美各國已經擔心,假如繼續放任日本侵略中國,終有一天會使得日本獨霸東亞,而妨礙到列強的利益。因此對於宋子文的到訪,都給與相當禮遇的接待。宋子文成功地取得美國的棉、麥貸款五千萬美元,以及英國退回庚子賠款四百七十萬鎊,協助中國修建粵漢鐵路,以連線華南與華中的交通。國聯也開始派遣一些經濟、科技與農業的專家來到中國,協助中國進行工業與農業現代化的建設。中國的復興與現代化,就此開始露出一線曙光。
13。1 日本天羽宣告的蠻橫立場
不但如此,就連德國、義大利也願意提供軍事顧問、出售飛機以及武器、裝備給中國,以協助中國提升戰力,甚至連蘇聯也開始與國民政府進行軍事互訪。一時之間,國際輿論對於日本對華的不斷侵略,都有相當的反感,對於中國的發展也開始有些認識,當時的中國,不再只是一個落後、封閉與瀕於瓦解的國家,而是一個極力掙扎奮鬥、追求進步與現代化的國家。同時各國對於中國軍隊抵抗日本侵略的浴血作戰表現,也從口頭的同情,逐步發展到外交的支援與間接的軍、經協助。
中國的奮勵圖強,以及國際社會這種對她認同與友善的態度,使得她在國力與軍力上,開始快速的提升,因此日本政府開始感到緊張,它意識到這是中國的“以夷制夷”之策,企圖引進國際社會的力量,來抵消日本的獨霸中國企圖。因此日本立刻展現霸權的蠻橫嘴臉,一九三四年四月十七日,日本外務省的情報部長天羽英二,承外相廣田弘毅的命令,悍然的發表干涉中國主權的“天羽宣告”。
天羽宣告中明白的指出,日本對中國有特殊的關係,同時維護東亞的秩序與和平,乃是日本的使命,因此世界各國與中國的來往,絕對不能影響日本在中國的支配性利益,否則日本政府有權加以抵制與反擊;各國若是給予中國軍、經援助與借款,日本政府必定加以反對。日本政府的這個宣告,根本就是把中國當成其保護國看待。這種說法當然是沒有任何的法理基礎,純粹顯示出日本強橫霸道的野心,等於毫無法理原則的宣佈“中國是日本的勢力範圍”,公然要求國際社會同意,任由日本來宰割中國。
天羽宣告可以說是完全地違背國際的外交慣例與立場,展現出日本徹頭徹尾的帝國主義強橫作風,根本就把中國當成它的保護國看待。國民政府當然對此事件發表嚴厲的反駁。中國國民政府理直氣壯地認為,中國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擁有與世界任何國家平等互惠來往的權利,日本根本沒有任何理由,干涉中國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蔣介石更是在江西前線,對軍隊發表演說,採取更為有力的回應,蔣介石誓在十年之內,擊敗日本,不但收復東北,還要包括臺灣。
日本的天羽宣告,同樣的激起國際社會更多的不滿與反彈,國際社會認為,中國既非日本的保護國,中國當然有權與任何一個國家進行交往,日本絕對無權獨佔中國的利益。面對天羽宣告,國民政府與國際社會對於日本進一步侵略中國的行為,開始採取更為明顯的對抗態度。
日本在發表天羽宣告之後,立刻對於華北的各個軍政勢力,進行威脅利誘的工作。無論是河北的于學忠,山西的閻錫山,山東的韓復渠,察哈爾的宋哲元,都先後受到日本極大壓力。在一九三四年的秋季,華北大有脫離南京國民政府之危機。這時候,黃郛以華北最高政治領導人的身份,利用高超的外交手腕,在各種議題之中,成功的與日本週旋,緩和日本種種的挑釁,並且疏導華北各個地方山頭的分離力量。由於黃郛手上並無一兵一卒的直接軍力,他所能做的,就是在化解矛盾,與為中國爭取寶貴的時間。
13。2 最後關頭的抵抗心聲
更為重要的是,蔣介石經過五次的動用兵力,終於在一九三四年十月,完成對與江西南部以及長江中游地帶共產黨蘇區的攻戰,接著中央軍尾隨紅軍的“長征”,而正式進入西南地區的雲、貴、川三省,這是自從民初袁世凱時代以來,中央政府的軍力首次進入大西南的腹地,這也是蔣介石的抗日計劃中,最為重要的戰略基地所在。蔣既然在軍事與政治上,有了如此重大的成就,當然使得南京國民政府,更為接近一箇中央政府的規模,也就更有實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