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部分(第2/4 頁)
力戰勝國力強大、團結一致的日本,這是一個非常殘酷的歷史事實的問題,絕非是中國可以在三年五載就能解決的。這是因為整個中國民族,在長達兩百年來的歷史中,積弱不振,停留在一個封建、閉關於農業社會的衰弱狀態,所以她根本無法與一個現代化的工業強國,日本,進行正面的大戰。
中國必須要改變自己的社會、經濟、政治以及工業架構,才能擁有一支能夠帶有國家民族認同意識的現代化軍隊,來與日本軍國主義架構下的現代化武裝力量,進行生死的搏鬥。現代化的國家民族之戰,其實是一場國家總體力量的對決,從人民的素質、社會的結構、政治的制度、工業的生產到軍事的力量,都在進行競賽,最後才能決定出一場勝負。
翻開中國現代史,中國在清朝中葉以後,就走向衰弱、封閉、腐化與分裂之中,加上全球的帝國主義利用機會,以其現代化的軍力與工業技術,對中國進行無所不用其極的侵略與掠奪,更讓她陷在危亡的關頭。雖然孫中山先生與革命志士,以極大的犧牲,成功地推翻清朝政府,但是建立民國之後,中國的政治權力,卻進一步陷入軍閥的手中。
這些軍閥只知道擁兵擴權,對內搜刮民脂民膏,以滿足自己無窮的私慾,對外卻卑躬屈膝,任由帝國主義為所欲為的剝削掠奪中國。因此在帝國主義的眼中,中國已經不是一個完整與可以正常運作的國家,她只是一個奄奄待斃的民族而已。由於中國的領土廣大、人口又多,帝國主義國家暫時吃不下也擺不平如何瓜分中國的利益,因而改以“門戶開放”的方式,來共同壓榨中國的利益。但是日本因為擁有地緣與文化接近的優勢,企圖獨佔中國,進而推動其大陸政策,準備先將中國支解然後控制她一切的資源,做為日帝國稱霸東亞的本錢。
不過,中國這個民族,有著近乎不可思議的重生能力。在她幾千年的歷史之中,經過無數的歷史浩劫與災難,但是中國仍然能夠每次浴火重生,成為東亞的文明與戰略大國。雖然當中國面對工業革命之後的歷史變遷挑戰,出現了極大的彷徨與掙扎,同時在面對日本軍國主義的侵略下,更是瀕臨民族生死存亡的邊緣,但是二十世紀的中國沒有放棄抵抗的一致,她在內外交迫的危機之中,在民族主義的激勵之下,竟然挺身奮鬥,而且越挫越勇,比起在東晉、南宋與清朝,那種越挫越餒終於亡國的歷史,這股民族生命力真是展現出奇蹟般的光芒。
當時負起中國民族復興大任的,是南京的國民政府,而蔣介石所面臨的,是將整個中國處於滅亡危機之歷史性考驗,蔣介石所能設法做到的,第一步就是要達到整個中國的統一與團結,才能對內加快建設,也才能對外戰勝列強的侵略。當時中國與西方國家之間的差距是如此之大,中國一下子要克服的歷史重擔是如此的多,帝國主義對她的侵略與剝削是如此之兇狠(特別是日本滅亡全中國的計劃),這些挑戰與危機有如排山倒海般地湧到,幾乎在與中國的統一與復興,進行時間的競賽。
很重要的一個問題,就是當時的中國,能否採取遷就各個割據勢力的立場,要求國民政府停止統一的“戰爭”,而保留分裂的現況,以外表的方式聯合,推動建設與抗日?我們可以斬釘截鐵地說:這種看法根本是不切實際的。沒有一個有實力的中央政府,就不可能有統一軍政運作,來推動國家建設,從北洋政府到國民政府,每次要想以和平協商的方式,達成統一的共識,最終的結果是,不但是誰也不服誰而不歡而散,而且往往會啟動另外一場新的內戰。別說意識形態不同的政治勢力,無法建立協商共識了,就連同一主義的國民黨,內部的分裂都無法擺平。
因此以武力進行國家的統一,就成為中國復興必須付出的代價。國家是用武力造成的,國家最高主權的保障與行使,也需要武力的行使。事實上,蔣介石儘量減少使用武力來進行統一,使得蔣介石在名義上,是國民政府的軍政領袖,但實際上,還是無法以現代化制度來運作整個國家,或號令地方山頭完全接受中央指揮,進行抗日戰爭。在許多情況下,蔣介石必須要做出妥協與權謀的運作,才能維持統一抗日的格局。這些歷史事實,是很難以一個統一、現代化國家的政治與軍事之觀點來想象的。
14。2 設法結束分裂與內戰
在表面而言,國民黨在一九二八年的北伐成功,好象中國就結束了自民國成立以來的分裂,而進入了統一。事實上,並非如此。北伐的成功,只是由南京的國民政府,取代北京的北洋政府而已,而中國的整個分裂與割據形式,不但依然存在,而且繼續發展。北伐成功是北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