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2/4 頁)
此最終日本還是失敗了。
而在中日戰爭的發展過程之中,中國的民族近乎永無止境的內鬥劣根性,是整個中國現代史危機不斷髮生的問題所在。但是源自中國民族主義認同的力量,卻在戰爭爆發之後,夠克服一切的問題,在中國在絕對的作戰條件劣勢之下,仍然能夠全始全終的完成對日抗戰,整個過程可以說是一個近乎戰爭歷史前所未有的奇蹟。
日軍擁有火力與戰技的優勢,以及現代化的工業與社會組織,中國在這些方面,是全面的的落後,中國人只有以比鋼鐵還要強韌的意志,以血肉之軀抵擋槍林彈雨,在中國壯麗的河山之中,不惜一切的犧牲,築成一條又一條的血肉長城,最終能夠擋住日本的攻勢,贏得最後的勝利。最為遺憾的是,在列強的陰謀支配下,這個重大的勝利沒有給中國帶來和平,反而引爆了更大的內戰,這樣中國就在戰後,失去了建設與發展的機會,中國不能富強,又陷入了分裂,所有中國抗日的英勇事蹟,也就被扭曲與忽略了。
本書既然把這次的抗日戰爭,稱做第二次中日戰爭史,當然有其特別的用心,本書將明確的指出,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的抗日戰爭,事實上,是可以上溯清朝時代的甲午戰爭的「未完成之戰」。本書的目的之一,也在對日本示警,由於日本至今仍然不能面對自己的戰爭責任,同時繼續的推展軍國主義政策,企圖控制釣魚臺與幕後支援臺灣獨立,那麼中日或者會有接近「第三次」中日戰爭的衝突。而目前,中國的民族主義意識已經喚醒,中國的國力已經增強,中日雙方若是再有第三次的軍事衝突,恐怕日本會受到更大的打擊,這剛好與第一次中日戰爭之時的情形與狀況相反。
總之,作者希望藉著這本書,來回答一個非常嚴肅的歷史問題:『當全人類參予二次世界大戰之時,中國人在那裡?』
答案是,中國人率先挺立在反抗法西斯暴政的戰場中,成為貢獻最多、犧牲最大的戰士,人類在二次大戰之所以會有戰勝法西斯的成果,中國人的貢獻最多,歷史不應忘記中國人的光榮與貢獻,中國人所有的犧牲不能被扭曲與遺忘。而對於列強出賣中國光榮的歷史,中國人應當有所警戒與提防,而在防止日本軍國主義復辟的發展上,中國也要出更多的力量。否則中日之間的衝突歷史,可能又要重演了。
13。 中國團結乃自強世界之福
作者對於歷史反省後的想法是,中國是一個人口、資源、地位都極其重要的國家,因此中國無可避免的必須負起強大與團結的大國責任,東亞與世界才能得到穩定與發展。假如中國發生歷史性的衰弱或是內亂,必然會造成全球戰略與經濟的不穩與失衡,甚至造成全球性的衝突與災難。也就是說,人類要想在現在與未來過好日子,就要希望中國能夠穩定、統一與富強。
而中國的地理與結構,是如此龐大與複雜,絕對不能採取封閉的政策,否則容易會造成內部嚴重的鬥爭與分裂,也就會產生中國與國際的歷史危機。現代的國際社會,一直不能妥善的面對中國復興之後的世界局勢,因此中國總是容易遭到孤立與誤解。從歷史的事實中,全世界都應該清楚的瞭解這點,尊重中國應有的生存與發展的權力,讓中國成為富強與穩定的大國,這樣亞洲與世界才能安全與繁榮。而中國人也要從歷史的苦難中,記得中國必須團結上進,並且永遠不要成為霸權國家,而把侵略的痛苦帶給別的民族,這樣才能記住歷史的教訓,任何曲解中國與孤立中國的做法,都可能會造成世界新的危機與問題。
而作者認為,中國嚴重的內鬨與分裂,也是中國會遭到日本侵略與盟國出賣的主要原因之一,在近代史內的中國人,幾乎永遠不會停止自己內部的惡鬥與分裂,因此才給外國的帝國主義勢力,有了更多侵略中國的機會與藉口,中國人甚至在抗日戰爭的時刻,仍然進行各種的內戰與內鬥,坐視日軍消滅不同政治觀點的軍隊,或是自己軍隊互相的進行火併,而放過日本人,至今中國人能否從歷史的血淚中,學到團結合作的教訓呢?
有一點必須要特別強調的是,雖然在抗日戰爭之中的戰場表現,中國是居於失敗的局面居多,但是這絕對不能說,中國軍人不善於作戰,事實上,是中國軍人的訓練、裝備、後勤都太過於落後,所以無法贏得戰場的勝利。在中日戰爭之中,假如換成日軍擁有中國的裝備狀況,華軍擁有日本的裝備,恐怕日軍根本就不堪一擊了,在接受美援的華軍作戰表現,就可以發現,當中國軍隊的裝備與訓練,接近日軍水準之後,日軍就被華軍打得無力反擊了。
而作者對於日本一點簡單的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