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3/4 頁)
駛費用也比SUV低。敘述者控訴了小卡車司機,自己卻犯了同樣的錯誤。
在路上,第一印象常常也是唯一印象。和觥籌交錯的酒吧不一樣,道路上沒人知道你的名字。在路上大家的匿名身份就像一種強效藥,產生了奇怪的副作用。一方面,因為我們知道沒人在看我們,或者有人看見了我們但我們不認識他,汽車本身就成為一個有助於表現自我的場所。這或許解釋了在調查中,多數人能夠自我選擇時,他們希望至少能擁有20分鐘的自己的時間。司機希望得到這種獨立的〃自我時間〃:可以唱歌,感受重回十幾歲的少年時光,暫時擺脫在工作和家庭中所扮演的備受限制的角色。一項調查發現,人們喜歡汽車,可以在裡面喊叫(〃駕車時的訴苦〃)。可以有〃挖鼻孔行為〃(nose…pick factor),為了研究司機,在車內安裝攝像頭的研究者們使用了這個詞。報道顯示,不久之後,司機們就會〃忘記攝像頭的存在〃,開始為所欲為,包括挖鼻孔。
古典情景心理學家飛利浦·津巴多(Philip Zimbardo)和斯坦利·米爾格倫(Stanley Milgram)關於心理學的調查表明,匿名現象讓人討厭的地方在於鼓勵對他人進行侵犯。在1969年的一項著名的研究中,津巴多發現比起沒有戴風帽的人,戴風帽的人被電擊的機率要高出兩倍。同樣,戴風帽的人質比起那些沒有戴風帽的人質更容易被殺害;那些被行刑的犯人要蒙上眼睛,不能看到對他們用刑的人。失去了人的身份,與人沒有接觸,我們的行為就喪失了人性。環境發生改變時,我們也隨之變化。
在道路上情況也相似。沒有風帽,然而我們有車做屏障可以躲避惡劣天氣。為什麼不超過那個司機呢?你不認識他們,可能再也碰不見。為什麼不超過身邊這個人?你又不住在這裡。在一項調查中,研究者們設計了一輛車開到了十字路口處,停在了一連串不同的敞篷車前,那輛擋路的車在路燈變綠後有意地靜止不動。之後他們計算這輛車後面的司機多長時間以後開始鳴笛,鳴笛多少次以及每次持續多長時間。比起那些叫不出名字而且把頭抬得很高的司機,低著頭的司機很久之後才鳴笛,次數更少,持續的時間也不長。可能是那些低頭的司機心情好,不過結果顯示匿名駕車提高了駕駛的冒險性。
◇歡◇迎訪◇問◇BOOK。◇
第16節:為什麼總是別的車道開得快?(6)
在路上駕車時,我們就像身處一個網上化名聊天室一樣,不受身份的限制,混在一些人中間,只知道他們的〃線上名字〃(在路上,是車牌照)。在聊天室裡,我們擺脫了正常生活的束縛,心理學家稱之為〃網路無限制效應〃(online disinhibition effect)。坐在車裡,我們覺得生活在電子匿名制的保護之下,起碼可以做自己。人人都平等地享用這種表現空間,因此個人妄自尊大的情緒開始擴張。只要我們的做法沒有什麼不合法,一切都是公平的。這也意味著我們是不幸的,因為沒有什麼可以刺激我們,我們不會表現得像在正常社交場合那般斯文。我們的話語變得刺耳、粗魯而且簡短。說什麼話都不必承擔後果:就像在聊天室,人們不面對面地講話,甚至可以不用思考就做出負面評價;他們可以〃惹火〃別人然後下線,或者向某人豎起手指,讓他怒氣沖天。
你盯著我看什麼?眼神交流、模式化思想以及路上的人際交往
喬治:這個傢伙一直盯著我看。
傑瑞:盯著你看,這我不喜歡,我總是這樣看別人。
喬治:看看我,我是人啊,我和你一樣!
…電影《宋飛正傳》
電影《撞車》的開篇是一個洛杉磯司機的旁白,講述的是一個撞車場面。〃在洛杉磯,沒有人會撞到你。我們總是躲在金屬和玻璃後面。我想這是因為我們很難碰到別人,所以我們才撞到他們,這樣我們才會有切身的感受。〃這種說法很荒謬,不過不失其真實性。有時我們在路上能遇到一些充滿人性關懷的很震撼的瞬間。你無疑經歷過這種經典場面:在你試圖換車道時,你看著別人的眼睛,他們允許你插隊。你朝他們揮了揮手,這充滿著人性的溫暖。現在,為什麼這樣做看起來很特別?是因為在路上的生活中人們通常匿名,還是有別的事情正在發生?
傑·費蘭(Jay Phelan),一位支援進化論的生物學家,監督了傑克·凱茨所在的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幾棟大樓的建造工作。當他騎摩托車穿過洛杉磯市時,他經常思考道路問題,〃我們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