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2/4 頁)
訊息,麥科特還是敏銳地發覺巴菲特的確是火炬的股東了。
不久,火炬公司的高階主管證實了這筆交易,伯克希爾公司也向證管會申報了擁有權。麥科特說:“我不能證明這筆交易和我寫給巴菲特的信有關,但對我來說,知道他持有火炬公司股份是件多麼有趣的事。當時的股市行情不是人為因素可以去預測的,我的確充滿善意。這一點巴菲特也是可以理解的。但後來我和這位奧馬哈聖人共進午餐時,他可沒有向我提起這件值得思考的往事。”
伯克希爾公司不斷加大對火炬公司股票的投資,到1997年已經持有662;000股,相當於火炬公司的股份。當然,投資的收益還是可觀的。
火炬公司是很多保險公司共同的母公司,它最大的子公司是自由國家壽險公司。公司整體的經營狀況良好,隨著人們對保險和金融服務的需求增大,前景很是樂觀。當時,該公司不少的業務員仍然挨家挨戶地登門推銷保險,吸收低收入顧客,公司的業務做得非常紮實。火炬公司還擁有華戴爾與瑞德公司,這是兩家金融服務公司,那時,火炬公司正轉出華戴爾與瑞德公司的部分股份,公司的經營範圍還在向縱深發展。
火炬公司其他主要的子公司,除了自身業務外,還承擔聯合美國保險公司銷售老年健保輔助保險計劃的工作,以及銷售全球壽險與意外險公司的健康保險。這是強強聯手的模式, 40多年來,儘管金融服務業曾經遭遇極大地衝擊,火炬公司卻仍然屹立不搖,憑藉自身的優勢,穩定了大多數的客戶,也以品牌效果堅挺了投資者的信心。公司一直保持盈餘狀態,足以成為行業的表率。即使在經濟動盪的時候,公司還是每年均有盈餘,股息也年年增加,這份記錄在紐約證交所也是極為少見的。火炬股票也因此成為投資者心目*識的“優質股”。 txt小說上傳分享
3。不要試圖預測市場(2)
火炬公司還以嚴格控制支出費用聞名,內部的管理也是業內聞名的。各項投資都相當穩健,該公司的投資嚴格按照市場的規律,進行合理的調配。並有一個經驗豐富的金融班子始終為公司的投資把脈。公司把不到3%的固定到期投資放在非投資等級的有價證券上,同時,還拿出四分之三投資於短期投資或政府債券,低於2%的總投資資產投資於房屋貸款或房地產。這種很規範的投資模式具有低風險、高收益的特性。
不過火炬公司真正吸引巴菲特的,是它具備了一些高品質企業的特質,高權益報酬率、低成本結構、注重成本的管理結構、持續的高盈餘,以及回購自家股票等等。從1986年起,火炬公司回購了超過三分之一流通在外的股份,表現出自身的強大實力,也給了投資人巨大的信心。火炬公司還於1990年,以63億美元投標購買名氣和規模都比它大很多的美國通用公司,雖然沒有中標,但足以引起市場的譁然、震驚。人們對它的信任程度是不容懷疑的。
隨著火炬公司穩健的成長,伯克希爾公司對它的持股量也穩健增加。市場已經多次驗證投資火炬股票在平安性上不值得猜疑。
然而,也正應驗了一句老話:市場無規律。在進入20世紀90年代中期的時候,火炬公司的股票出現反常地變化。它沒有像投資人預料的那樣,在這次危機中再次脫險。相反,股票價格一直不斷地下滑,導致最後的敗局。這也出乎巴菲特的預料。事後得知,這是由於該公司關於疾病重症類,尤其是癌症的保險規定有所更動而引起的連鎖反應,市場的變化很快造成股價的下滑。就這樣,一個龐大的系統被小小的漏洞擊潰。
巴菲特很快在1993年底,賣出火炬公司股票的三分之一,以減少這件事情帶來的不良反應。他依舊相信火炬未來的前景,事實上,火炬公司的股票經過較長時間的等待後,還是重新上漲。
一支強勢股票的偶爾走弱,在投資中是常見的。一個投資者應該有著充分的準備。
無獨有偶,往往那些被人普遍認為的弱勢股票,包括被股評家和市場證實前途渺茫的股票,有時候也會走強。巴菲特投資的布朗製鞋、NPL公司、底特律國際橋樑公司、美國卡車公司等股票,幾乎都是被投資者忽視的股票,最後都從弱到強,開創了奇蹟,給巴菲特帶來巨大利潤。
最突出的是巴菲特投資政府僱員保險公司(CELCO)的例子,還曾經引起投資界廣泛的議論。CELCO公司曾經是美國最大的汽車保險公司之一。巴菲特的導師格雷厄姆曾經擔任公司的主席。他使一家很小的公司,在十幾年間一躍成為著名的保險企業。在2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