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部分(第1/4 頁)
對毛文龍、魯幫和潮幫的鉅額軍火貿易利潤,是刺激遼東都督府大規模開展工業建設的源動力。而旅順海軍基地的建成,旅順造船廠處於地理優勢,使得遼東都督府將造艦事宜提上日程。
南京龍江造船廠以其龐大的造艦能力,飛魚級護衛艦首批十艘戰艦已經建成下水,龍江造船廠的工匠們十分的賣力,但是卻因為木材的採伐困難而影響到了他們積極性的發揮。
南方人口較大明立國時期已經增加了十幾倍,人口多了自然造成木材消耗的增加,尤其在南京附近,造艦木材需要從江西、廣西、雲南等地起運。層層的管卡,將木料的價格抬升,加上官員盤錄,使得龍江造船廠的造艦成本飆升。
另外還有,南方的造船木材“採伐下來之後。需要風乾很長時間,多則一年,少則幾個月,因此影響大規模造艦速度。
相反,北方便沒有這種影響。因為戰艦木料採伐時間最好是冬天,採伐下來十天半個月便可以使用了。尤其受到小冰河時期影響,北方嚴寒,木材採伐幾天後就可以使用,節省大把的時間。
同時,北方人口少,原始森林多,遼東地區木材資源豐富,可以說涼順造船廠得天獨厚的優勢盡顯。
為此,遼東都督府決定將龍江造船廠內一半的造船工匠轉移到了旅順造船廠,這樣一來,造艦成本可以降低四分之一。總體成本可以節省二十萬兩銀子的開支。而這二十萬兩銀子用來擴建旅順造船廠。建設旅順基地正好。
而作為軍事意義,龍江造船廠畢竟在南京,在朝廷的眼皮子底下,很容易受制於朝廷。而旅順造船廠則在自己家門口,看著也放心不是!
龍江造船廠的兩萬多船工被遷入旅順,這樣一來,拖家帶口 一下子就給遼東增加了七萬多人口。使得原本荒涼的遼東頓時熱鬧了起來。
龐大的旅順造船廠開工之後。按照飛魚級護衛艦上的用鋼需求,需要配備產能為每月十噸鋼鐵的鍊鋼廠、產能每月十五噸的熟鐵廠、產能每月五百噸的焦炭廠、產能每月五百噸的煤炭廠,產能每月一萬匹的風帆布料廠,產能每月兩萬料木材的木材加工廠,還有鍛鐵軋鋼廠、抑釘廠、塗料廠等等,都需要大批的勞動力才行。
海軍造艦工程是個龐大的工業。在後世那就是一個國家的綜合工業水平的標誌。在如今,同樣是一個實力的象徵。
因此,如此多的工廠需要建立,方能配套旅順造船廠。所有遼東都督府便要援羅更多的人口勞動力,於是一場移民潮掀起,遼東都督府打著鄧浩楠的旗號,丟擲到了遼東就衣食無缺的誘餌,在大明沿海甚至內陸大肆收刮剩餘勞動力。
而如今鄧浩楠的名號在大明國土上被傳的神乎其神,沒有土地和工作的老百姓競相投奔遼東都督府。
原本遼東都督府做事很低調,畢竟收刮老百姓會引起地方政府的不滿。不料,結果竟然大相徑庭,遼東都督府的行為。不但沒有遭到地方政府的阻撓和破壞。反而地方政府雙手歡迎,甚至很多地方官員竟然自己出錢僱人僱船幫著招人。
原來,此時的大明地方可以說已經到了危機重重的境地。連年的災害,導致糧食顆粒無收不說,陝西爆發的農民起義已經傳遍了大江南北,各地掙扎在生死線附近的老百姓已經蠢蠢欲動,就快升級為暴民了。
因此,地方政府官員此時正愁著沒法安置老百姓,擔心老百姓暴動起義的時候,遼東都督府的舉動被他們視為救命稻草。
古代地方官員為了保境安民,只要有流民便武力驅趕到其他州縣去。
然而此時各州都有大批的流民,相互驅趕已經無法解決問題了,因此他們便全力配合遼東都督府遷徙老百姓。
來到金州衛的老百姓們,都見識到了金州要塞的高大和雄壯,心中那份擔憂也淡了很多。加上當地的遼東老百姓們的宣傳,他們對於遼東都督鄧浩楠的敬佩程度又上升了一個臺階。
遼東都督府此時已經作為鄧浩楠集體的正式對外官僚機構,設在金州要塞內。同時,鄧浩楠的一等忠勇伯爵、徵北將軍府便在遼東都督府的對面。
老百姓們為了表示對鄧浩楠給他們工作。給他們一個可以生存機會的感謝,遼東老百姓們自發組織起來,義務幫忙修建忠勇伯府。
伯爵府修的很是豪華,錢順等特勤處的官員們原本要按照大明親王、郡王的規式修建,最後林風考慮到金州老百姓就在旁邊,朝廷很可能派官員過來視察,因此還是低調一些最後按照侯爵府的規式修建。 如果說大躍進時代的北京火車站一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