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9部分(第1/4 頁)
┃∷∷∷∷∷∷∷∷∷∷∷∷∷∷∷∷∷∷∷∷∷∷∷∷∷┃
┗━━━━━━━━━━━━━━━━━━━━━━━━━┛
第444章蓄力
歐洲聯盟的成立,使得歐洲各國開始抱團對抗中華帝國的影響。
由於法國和俄羅斯不放棄其同盟國身份,因此歐盟不可能跟中華帝國進行直接軍事對抗。
然而,在經濟上,隨著中華帝國開始向歐洲大規模傾銷商品,歐盟開始自覺的組成經濟聯盟與之相對抗。
來自中華帝國的大量商品猛烈衝擊著歐洲各國的經濟,這些產品囊括了工業、農業和手工業等方方面面。它們在中華帝國境內已經變得相當廉價,甚至賠本出售,但是運到歐洲後卻依然價格高昂,中國商人從中賺取鉅額差價利潤。
中華帝國對歐洲實施大規模傾銷行動分作三個階段,起初,來自中華帝國的廉價商品在歐洲依然是稀罕貨,因此商人們不忍心傾銷,依然賣著高價。這樣一來,歐洲本土的商品還有一定的競爭力,歐洲各國的抵制行動十分微弱。
但隨著中華帝國的商品越來越多的運抵歐洲,充斥歐洲各國市場後,價格開始下降。這時,中華帝國的商人們不得不開始降價出售,而歐洲各國的本土商品利潤越來越低,大量工廠手工場開始裁員、減產直至停業倒閉。歐洲各國政府面臨嚴重的經濟壓力,不得不開始對中華帝國的傾銷行動施加更大的壓力。
歐洲各國是頂著巨大的政治壓力向中華帝國提出抗議的,而中華帝國本身亦不想跟整個歐洲直接對抗,因為那不符合中華帝國的切身利益,所以中華帝國紛紛向各國表示不存在商品傾銷問題,也不會支援中國商人集團向歐洲傾銷商品的行為。
中華帝國政府的許諾自然有些威力,不過對於政府來說,這不過只是表面做做樣子而已。
中華帝國表面上對歐洲的傾銷行動定為非法以此來平復歐洲各國的抗議,但是暗中中華帝國的商人們開始執行第二套方案,那就是退出歐洲市場的正面紛爭,利用歐洲本土商人展開二次傾銷行動。
商人不知亡國恨,講的或許有些太絕對,但對於歐洲商人來說,為了追逐利潤,他們不惜揹著自己的祖國同中華帝國的商人們進行地下交易。
中華帝國的商人們繼續將傾銷商品輸往歐洲,只不過不是直接衝擊歐洲市場,而是選擇歐洲本土商人作為代理繼續傾銷。
這樣一來,歐洲各國政府便沒有藉口針對中華帝國的商業傾銷採取行動,因為他們本土的商人為了利潤將站在中華帝國商人的一邊,從而左右政府無法採取有效的制裁措施。
傾銷行動持續,大量的來著中華帝國的廉價商品充斥歐洲市場,歐洲本土工商業遭到巨大的打擊。當然,這種打擊也區分國家。像神聖羅馬帝國極其諸侯國,他們國家的支柱經濟是農業,工商業並不發達,倒閉的企業工廠所帶來的社會壓力不是很嚴重,還在可控制範圍內,因此對於中華帝國的傾銷行動抵制不是很強烈。
但像英國、荷蘭、法國和瑞典等國則不然,他們的支柱經濟已經走向資本主義工商業經濟,遭到中華帝國的傾銷行動打擊之後,大量下崗失業的工人手工業者給社會造成嚴重的隱患。
其中最強烈的要數荷蘭。荷蘭剛剛在英荷戰爭中吃了大虧,國家經濟急需重整,遭到中華帝國的大規模商品傾銷之後,荷蘭經濟遭到重創。戰爭遺留下來的隱患隨之爆發,各地掀起了強烈的抗議示威活動,在尼德蘭附近,荷蘭人開始有組織的抵制中華帝國的商品。
打砸搶等行動在荷蘭各省掀起,憤怒的荷蘭市民衝入商鋪摧毀來自中華帝國的商品,並毆打幫助中華帝國傾銷商品的荷蘭商人們。
事態急劇擴大,荷蘭國民要求荷蘭政府不要再對中華帝國卑躬屈膝,要求全面禁止中華帝國的商品流入。
普通人永遠不知道政治上的國家博弈有多麼危險,荷蘭政府剛剛新敗,雖然不服氣準備再戰,但是還需要幾年的時間來喘氣。在這段時間裡,荷蘭軍方需要進行積極準備,首要的就是戰略物資儲備。只有儲備了足夠的戰略物資,荷蘭才不怕被英國甚至中國封鎖。
然而,此時此刻,中華帝國對荷蘭的傾銷行動正好幫助了荷蘭軍方進行戰略物資儲備。來自中華帝國的糧食、酒精、布匹、鋼材等重要戰略物資十分廉價,正適合荷蘭軍方進行戰略物資儲備。
荷蘭大議長認為,雖然中華帝國的這些廉價商品流入荷蘭,給荷蘭經濟造成嚴重影響,削弱了荷蘭國民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