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0部分(第3/4 頁)
海戰最耗費國力和財力,交戰八個月,大小海戰上百次,戰艦損毀、人員傷亡、戰費、軍費開支浩大,彈藥儲備消耗更是天文數字。這種情況下,以貿易為主的荷蘭很快就支撐不住了。反而英國新興的工業迅速表現出巨大的戰爭潛力出來。
交戰八個月,英國的彈藥供給不但沒有短缺,反而猛增了一倍。這主要得益於英國有著雄厚的工業基礎,英國的資產階級**雖然被鎮壓了,但是英國的工業卻是在增長的。
對於戰爭來說,最終表現在經濟的爭霸上面,而工業能力更是戰爭的最基礎因素。無疑,英國最終勝利在他國內蒸蒸日上的工業能力上面。
反觀荷蘭,阿姆斯特丹街道上雜草叢生,乞丐遍地,將近2000所房屋無人居住。荷蘭海軍在北海的失利,英國海軍對荷蘭本土的封鎖幾乎使得荷蘭處於一種民窮財盡的窘境。
於是荷蘭只好哭求法國和西班牙等國,從他們國家進口武器彈藥。按照各國心照不宣的中立法,法國和西班牙是不應該向交戰雙方出口軍火物資的。然而,西班牙不爽中華帝國,法國不希望富庶的荷蘭被英國搞去,於是兩國開始向荷蘭提供軍火和戰略物資的補給,從而大發戰爭財。
荷蘭得到法國和西班牙的支援後,恢復了一些元氣。然而,屋漏偏逢連夜雨,荷蘭東印度公司旗下艦隊襲擊中華帝國運寶船,並同中華帝國太平洋艦隊交戰的訊息迅速傳出。
中華帝國政府召開全球新聞釋出會,向所有國家通報了情況,並向荷蘭共和國提出嚴正抗議,勒令荷蘭共和國在一星期內給出答覆。
對於中華帝國提出的嚴正抗議和對荷蘭提出的勒令答覆要求,各國政府均表示支援,因為中華帝國提出的要求完全符合當前世界各國默許的規則。
然而,荷蘭政府卻是鬱悶死了。因為荷蘭政府對於荷蘭東印度公司在遠東的動作一點都不知情,況且調查荷蘭東印度公司至少需要幾個月甚至半年時間,畢竟通訊工具及其落後,這個時間都算快的。可是,中華帝國只給荷蘭政府一個星期的時間必須做出答覆,這根本不夠。
荷蘭政府緊張了,他們知道中華帝國要的答覆是什麼,無非是嚴懲荷蘭東印度公司,並對中華帝國的損失進行賠償。
嚴懲荷蘭東印度公司這點荷蘭政府倒是能夠做到,也可以給中華帝國滿意的答覆。可是,如果中華帝國要求荷蘭政府賠償損失的話,那就要命了。
眾所周知,中華帝國從埃及運走的財寶保守價值都在十幾億銀元以上,如果荷蘭東印度公司當真搶劫了這支寶船隊,那麼中華帝國要求的賠償將是天文數字。
荷蘭議會討論了好幾天,普遍認為中華帝國不會無事生非的提出這種抗議,在遠東地區,荷蘭東印度公司肯定做出了某種行動。但到底是什麼行動,荷蘭議會一點訊息都沒有,因此沒法做出裁決。
很快,勒令答覆日期便到了。荷蘭議會因為沒有調查報告,無法給中華帝國做出實質性答覆。但是為了安撫中華帝國,荷蘭議會暫時凍結了荷蘭東印度公司的所有賬戶和財產,並取締了荷蘭東印度公司的特權令。
但是,這個答覆顯然不符合中華帝國的要求。事實上,中華帝國已經看到了荷蘭當局的窘相,英荷戰爭已經倒向英國一邊,荷蘭戰敗是板上釘釘的事情,因此中華帝國的真正目的是找個藉口對荷蘭開戰,瓜分英荷戰爭的果實。
十一月十七日,中華帝國向荷蘭共和國發出了最後通牒,並與第二天凌晨正式對荷蘭宣戰。
中華帝國對荷蘭宣戰,頓時震驚了整個歐洲。法國尤為緊張,因為中華帝國一直尋找進入歐洲大陸,參與歐洲事務的跳板。英國無疑是其中的一個跳板,但是如果荷蘭戰敗,那麼中華帝國的勢力進入荷蘭,將會嚴重威脅法國的安全。
為此,法國政府立即發出照會,要求調停中華帝國同荷蘭的戰爭。荷蘭亦是驚恐萬分,一個英國都很難對付了,如果中華帝國再介入,荷蘭亡國的危險都有。
中華帝國的目的只是分一杯羹,並非為了打仗而宣戰。法國既然調停,那麼中華帝國便要聽一聽法國和荷蘭的條件。不用戰爭就能獲得利益,這顯然是最佳的方式。
神武十五年年底,法國作為調停國,參與中華帝國、英國和荷蘭的停戰談判。和談在法國巴黎舉行,歐洲各國均派出了代表旁聽。
談判持續到了年底,合約草案出**。根據和約草案規定,荷蘭承認英國在荷屬西印度群島擁有與自己同等的貿易權,同意支付三十萬英鎊的賠款,同意在英國水域向英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