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0部分(第1/4 頁)
【今日第一更,稍後還有第二更】
~~~~~~~~~~~~~~~~~~~~~~~~~~~~~~~~~
戰爭的伊始,英國便聘請大批中華帝國海軍軍官作為教官,並且按照中華帝國皇家海軍的戰鬥條例來約束英國海軍,並頒佈了“英國第一個海軍紀律條令”,整頓軍紀。
按照中華帝國皇家海軍在戰鬥時編成一個個的分戰隊原則,布萊克將英國艦隊分作紅白藍黑四個戰隊,這樣方便指揮。
英國海軍的大型新式戰艦多數都在建造當中,而荷蘭海軍的很多主力大型戰艦已經建造完成,因此雙方在海軍實力上相差很大,荷蘭海軍在戰艦質量上佔據絕對優勢。
雙方都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佈置作戰計劃,荷蘭海軍擁有強大的主力艦隊,所以荷蘭海軍急於尋找英國海軍主力艦隊進行決戰。但英國海軍在主力艦隻數量上不及荷蘭海軍,因此英國海軍選擇避開荷蘭海軍主力,進入多佛爾海峽和北海,對荷蘭實施破交襲擾戰術。
英國海軍司令官布萊克聽取中華帝國戰地觀摩團建議,派出艦隊到蘇格蘭北部襲擊荷蘭東印度公司的運銀船,到北海擊沉或捕獲荷蘭的捕魚船,甚至進入波羅的海,破壞荷蘭和北歐、東歐方面的海上貿易。
毫無疑問,這種戰略戰術的運用對於荷蘭經濟方面的打擊是致命的。荷蘭方面制定的戰略是以強大的艦隊為商船護航,強行透過多佛爾海峽,確保與外界的聯絡。
決定於海軍實力的對比,這本就是多少有些消極的戰略,然而戰略部署的不當卻更使之陷入劣勢的境地。
英荷戰爭的兩大戰場——北海和地中海。英國海軍將主戰場放在了北海,但荷蘭卻將主戰場放在了地中海。
荷蘭在次要戰場,即地中海戰區投入了過多的兵力,從而使其在海峽爭奪方面的力量顯得十分薄弱。
造成這種戰略決策的主要原因並非是荷蘭海軍將領們不知道英國海軍主力在北海,也不是不想到北海去跟英國海軍主力進行決戰,主要都是因為中華帝國皇家海軍突然增加了大西洋艦隊和地中海艦隊的兵力,這令荷蘭海軍部感到了巨大的壓力,因此不得不將主力艦隊部署在地中海一側,監視和警戒中華帝國的地中海艦隊。
荷蘭海軍將領馬頓儘管在與法國海盜和西班牙海軍的長期作戰中積累了豐富的海戰經驗,具有很高的統率藝術,荷蘭主力戰艦的質量也普遍高於英國海軍的戰艦。
但荷蘭海軍的水兵非義務兵役制,而是臨時徵召的民間水手,雖然荷蘭水手各個素質都比較高,稍加訓練便可以擔當海上作戰。但荷蘭水兵軍紀鬆弛,各艦戰鬥時經常開小差,而且常常缺乏協調能力,以致在軍事軟實力方面仍處於劣勢。
英國海軍受到中華帝國海軍的影響,雖然還沒有做到義務兵役制,但是在軍紀方面卻遠遠超過了荷蘭海軍。嚴明的軍紀保證了英國水兵不會在艦隊作戰時突然開小差,使得英國海軍的海上戰鬥力猛增,抵消了戰艦數量不及荷蘭海軍的劣勢。
雙方海戰次數頻繁,中華帝國戰地觀摩團記錄在案的海戰超過九十次,但按照中華帝國海上戰鬥條例來劃分的話,稱得上規模海戰的戰鬥有五次,多以發生地點命名。
其中,在多佛爾海峽和北海戰區,英國海軍主力艦隊並不弱於荷蘭海軍艦隊,雙方一開始的戰鬥便是互有勝負,整體上處於相持狀態。
前三個月內,荷蘭海軍主動出擊,尋找英國海軍決戰。其中主要海戰有三次,分別是普利茅斯海戰、肯梯斯諾克海戰和波特蘭海戰。其中其中普利茅斯海戰規模最大,戰鬥時間超過六天,是荷蘭海軍風頭最強的一次海戰。戰鬥中,荷蘭海軍攻勢異常猛烈,而英國海軍指揮官犯了嚴重的消極抵抗錯誤,結果幾十艘英國戰艦被荷蘭艦隊堵在了家門口,打的英國海軍毫無還手之力,顏面盡失。最後因為荷蘭海軍彈藥補給耗盡,不得不撤回去補給彈藥,才使得英國海軍喘口氣。
第一次海戰中,荷蘭海軍勝利,聲勢大漲。英國海軍被堵在家門口捱打,令英國政府顏面掃地。查理一世隧罷免了艦隊指揮官托里,換了他的親戚索爾茲伯裡第四伯爵擔任艦隊指揮官。
嚴格的說,索爾茲伯裡第四伯爵的指揮能力不及托里,但是索爾茲伯裡外交手段高明,聘請中華帝國地中海艦隊副參謀長陳克強少將作為軍事顧問。
隨著陳克強少將擔任英國皇家海軍艦隊軍事顧問後,英國海軍的戰術進行了大幅度的改變。陳克強將中華帝國海軍的戰鬥戰術用在英國海軍身上,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