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4/4 頁)
城邦剛成立時,只有3個出版品牌:商周出版社、麥田出版社和貓頭鷹出版社。這3家出版社在合併的前一年,總的營業額只有1�4億元新臺幣左右,而且獲利很少。但合併的第一年效益立即顯現,營業額躍升了一倍,達到2�8億元新臺幣,獲利也明顯增加。
這樣的成長趨勢維持了3年,營業額分別是:第一年2�8億元新臺幣,第二年3�8億元新臺幣,第三年達到5億元新臺幣,不過到第四年卻出現了危機。
由於整個集團財務統一排程,雖然可以發揮賺賠互補的效果,但如果整個集團出版的型別有太多長線書、銷售速度緩慢的書籍,那麼現金就會出現缺口。
而3家老出版社中,除了商周出版社是以暢銷書為主外,其餘兩家出版社都是長線、銷售速度緩慢的型別,再加上城邦在合併後,也陸續成立了墨刻出版(旅遊)、紅色(網路小說)、馬可·波羅(經典旅行文學)等出版社,更使城邦的資金嚴重不足。
夢想成就臺灣最大出版集團
在合併的前3年,我全力經營商周出版社,扮演賺錢、增加現金的角色,但趕不上集團擴張的速度,我們的自有資金嚴重不足,這時我不得不請纓擔任集團總經理的角色,看看能不能改善整個集團的營運。
我開始匯入績效管理以及利潤中心制度,要求各營運團隊要對自己的營運成果負責,以免造成整個集團的負擔,只不過這種做法引起團隊極大的反彈,而導致幾位原始創辦人離開城邦,獨立門戶,這也成為臺灣出版界重要的話題新聞。
(創業陷阱:創業者也要有足夠的信心,相信自己是對的,如果不斷分析、檢討,確定自己是對的,那不論遭遇任何的困難,都不可以改變。我對城邦內部管理系統的整理,在經過小團隊試驗證明是正確後,就全力推動,絕不退讓。)
我無法停下利潤中心、績效管理的腳步,因為每月動輒數千萬元新臺幣的資金缺口,關係著城邦�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