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3/4 頁)
的性質,在尊重個別愛好的情況下,才可以享用。葡萄酒與二十人以上的大規模聚會是不協調的,反而比較適合三四個人聚在一起的場合。在這種場合一起分享一瓶葡萄酒,聊一聊自己的愛好等,與以前喝燒酒相比,存在本質上的差別。在這種場合裡,人們的個別愛好受到尊重,因此選擇一瓶葡萄酒,是與無條件強求同質性和排他性地堅持自己的愛好、自找孤立的行為之間找出來的現實的妥協方式。
一直以為是法國人才會喝的外界文化飲品,竟這麼突然地進入到我們的生活當中,不能單純地認為這是韓國社會的崇洋媚外。只能說在都市生活慢慢變化的這一軌道上,葡萄酒恰逢其時地來到了最適當的位置上。
最近,在酒席的“一次”上,我仍然會點上五花肉與燒酒,而到了“二次”,我就會選擇去喝葡萄酒,但是我常常會習慣性地像喝啤酒一樣大口大口地喝葡萄酒,從而爛醉如泥地迎接第二天早晨的頭痛欲裂。
。 想看書來
自殺不是為了毀滅自己
據統計結果表明,20歲到30歲人群最多的死亡原因就是自殺,在經濟合作與開發組織(OECD)國家中,自殺的增長率高居首位。這些現象讓社會學家和輿論界對輕視生命的話題一直保持著密切的關注。據說導致自殺率逐年走高的成因,是出於網際網路上一些形同“自殺俱樂部”的社群或論壇的蠱惑和慫恿。那些懷有獵奇心理或自負心理的網民透過各種隱蔽的渠道匯聚於此,相互討論與自殺相關的話題。不過,我在和他們的一一交談中可以發現,他們對生命的態度較之平常人並沒有十分明顯的差別,而且看起來也不像是處在自殺的魔咒中無法自拔的狀態。
人們一般經歷失戀時,都會以飲酒、旅行抑或是長期的關掉手機不與外界來往,從朋友處尋得安慰等方式來讓自己走出痛苦的陰霾。一些人會以“攻擊是最佳的防禦”這種心理,結交與前任伴侶型別完全不同的人,就此重新出發,從而讓自己重獲生機。不過,最近一部分年輕人會因分手的理由,衝動且輕易地選擇自殺。難道是期望值過高導致失望的程度讓內心更難以承受嗎?
在失戀這個問題上,相信很多人都深刻體會過那心如刀絞的傷痛,而且在分手後心裡總會有無法抹去的傷疤。事實上,除了當事人,沒有人會在意你這段感情的過程。儘管如此,一些人還是會覺得分手這件事除了讓自己的情緒受到影響之外,自尊心也深受打擊,脆弱的承受力與頑強的自尊,讓結束生命的想法呼之欲出。試想,如果在理智地深思熟慮後,這種衝動和魯莽是否仍能得以實施?死亡真是自殺者真正想要得到的結果嗎?除此之外就沒有更好的辦法了嗎?但這畢竟只是試想,在萬念俱灰以及強烈的報復欲驅使下,他們的想法迅速轉變為行動,於是現實中接二連三的自殺事件紛紛躍入我們的視野,繼而成為輿論的話柄。
為了引起對方對自己的關注,進而在某種程度上控制對方,自殺這種極端的方法的確也發揮著較為顯著的效應。當看出對方想要與自己提出分手的跡象時,往往在大吵一頓之後,某一方就會以服藥或者割腕的自殘手段來奪取主動權,並且他們從不例外地會將自己的這種行為告知對方。似乎傷勢越嚴重,就越能讓心裡的委屈得到發洩。當看到對方的愧疚時,企圖自殺的人便心滿意足地達到了目的。
取得過一次成功的行為會迅速地刻印在此人心中。其中所伴隨的滿足感越強烈,就會刻印得越深越快。這就導致了當再次發生類似的矛盾,抑或與其他人交往時,這種自殘行為就會成為慣常路數。不過,這種行為也並不是百戰不殆的,經過反覆不斷的使用後,對方的反應也不會再像之前那樣強烈,甚至會出現抗拒心理。然而付諸自殘行為的人為了達到自己所預期的目的,其手段的危險性也會隨之提高,如果過去透過服用解熱止痛劑和安眠藥來製造威脅,那麼後來很可能會發展為服用農藥甚至是更致命的有毒物質。
不是真正懷著一死了之的目的,而是以控制彼此間的關係;達到警告、威脅、逼迫他人妥協的目的所採取的自殺行為,我們將其稱為“自殺姿態”。然而,此類行為因其本身的危險性,當問題變得嚴重時,生命的存亡往往就在一線之間。
我們將來要做的事情有很多,並且有許多未曾體驗過的感受,如果為一時湧上心頭的憤怒,抑或是想把對方變為己有的強制性心理而做出衝動魯莽的行為,無異於是在玩火自焚,咎由自取。
人生這場遊戲,只要開始了就無法再按重播鍵。更讓人惋惜的是,姿態性的自殺者,其目的是想讓某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