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部分(第2/4 頁)
保持一個什麼樣的軍備才能維護自己的國家利益呢?什麼樣的水平和結構?我想知道這個問題。比如歐洲需要什麼樣的軍隊?裝備水平什麼樣?能解決什麼問題?我們呢?� 喬良: 對於美國的軍事能力得這麼看,倒薩戰爭不能說明一切,因為這是一場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糾集盟國去打一個非常弱的國家。這種情況下美國對於戰場傷亡就非常在意,因為它希望用很低的成本給自己帶來厚利。如果死人太多,即使獲利不小,也可能得不到美國民眾的認同。所以你看美國在最後控制巴格達之前,始終把它的陣亡數字定在94人這個兩位數上,直到拿下巴格達後,死亡人數才一下攛到了130人。這將近40人是怎麼死的?這幾天沒有打那麼多仗,只有一兩次人肉炸彈,也就死了一兩個。這說明,實際上在進入巴格達之前這些人已經死了,但美軍方不願意說。這裡有一個臨界點,這個臨界點就在99與100之間。美國打這樣的國家當然不願意多死人,因為它也能做到這一點。但不能據此得出美國兵怕死的結論。政府怕死人和士兵怕死是兩碼事。所以,真正到了國家命運生死攸關的時候,美軍這10個師和它這次顯示出來的戰鬥力一定不一樣。我們不能因為伊拉克這一仗美國陸軍打得不漂亮,就得出美軍戰鬥力不行的結論。但隨著戰爭樣式的改變,美國陸軍會逐步邊緣化,這即是我們必須認定的趨勢,決定了我們應該汲取哪些經驗和教訓,如何著手重組現代化軍隊? 發展什麼裝備?裁哪些軍兵種,擴哪些軍兵種?才會心中有數。� 李曉寧:世界現有的軍隊,除了美國之外的軍隊,都是警察部隊,防禦部隊。不是打世界大戰的軍隊,是看家護院的軍隊。我想問你們的是:如果真的出現了經濟總危機,又發生大沖突。美國一個集團,歐洲一個集團,再或者還有一個什麼別的集團,最基本的國防預算開支到多少百分比才基本夠用,不僅僅是防備,還要夠攻擊用的?� 王湘穗: 那要看你想打誰、想防誰?還要看打到什麼程度?如果想按照美國的標準,那大概就要花美國那麼多軍費。有一點可以確定,就是倒薩戰爭將刺激軍備競賽,一些中小國家為了自身安全,同時也為了適應叢林法則,會採購大量先進武器,這與重新結盟的做法一道成為中小國家維護自身安全的最後慰藉。   
新結盟:利益板塊的重組(1)
歐洲制憲的主要目的是要集中權力,使歐盟能作為一個統一的政治實體發揮作用。沒有統一的集權,歐洲就沒有強有力的政治影響力,沒有強大的軍事幹預能力,也沒有強大的財政支援,也就沒有財政方面的強大幹預能力。歐盟的經濟合作在大的政治風浪中將被衝擊得支離破碎,不復存在。 歐盟是一個內向型的共同市場,內部的生產和貿易的成本低於外部,有利於共同降低交易成本,重新最佳化配置資源,所以就形成了具有排他性的區域共同利益。東歐國家的經濟,產業的經濟聯絡只能在歐洲,不可能跟美國去分工。從根本上說,所謂的新歐洲不會追隨美國。 在美歐盛極一時的吉登斯的第三條道路,極有可能被這次倒薩戰爭所終結。 � 王建:美國最擔心在歐洲出現法德俄軸心。《大棋局》中推測,要幾十年後才會出現,沒想到這一戰把法德俄推到了一起。� 李曉寧:研究歐洲有一個非常關鍵的點,歐洲制憲。為什麼歐洲要搞統一憲法?憲法是做什麼用的? 憲法是對權力的分配(Power)和權利的獲得(Right)以及應盡的義務做出的基本規定與說明。此時歐洲制憲的主要目的是要集中權力,使歐盟能作為一個統一的政治實體發揮作用,而不是簡單地在歐盟內部起一個調節作用,尤其是德、法兩國最為積極。 我的觀點是少數觀點。很多專業研究歐洲問題的人反對我的看法,認為我有點聳人聽聞,他們認為歐盟制憲不過是協調多邊關係而已。但你們仔細想想就會認為根本不是那麼回事。沒有統一的集權,歐洲就沒有強有力的政治影響力,沒有強大的軍事幹預能力,也沒有強大的財政支援,也就沒有財政方面的強大幹預能力。歐盟的經濟合作在大的政治風浪中將被衝擊得支離破碎,不復存在。美國透過倒薩,改變西班牙、義大利等國家的態度,孤立法、德、俄,不讓它們成為歐洲的中心,不讓歐盟制憲搞成集權的憲法。� 王湘穗: 歐洲這方面的動作是越來越快,歐洲板塊成型,新戰國的輪廓就開始浮現。� 李曉寧: 為什麼我們提出新戰國這個概念呢?就是說會出現新的三極態勢,出現三個權力中心。 當前歐洲的實力不足以與美國對抗,加上一個俄羅斯,要是在兩年前提這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