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部分(第1/4 頁)
計劃的西線調水工程只有每年200個億立方,這個量解決不了西部地區的乾旱問題,差得很遠。西北地區大概8000萬人口,西南地區大概是2億人口,但是西南地區的人口,成都平原差不多聚集了1個億,雲南和貴州,少數民族很多,他們居住在山上,讓他們進入工業化文明是一個歷史過程,西南地區的地形地貌也不適合開發工業。美國中部是大平原,過了落基山脈,在美國的西海岸又是狹長的平原,很適合發展城市和工業經濟,中國的西北、西南地區沒有這個條件。所以,中國將來的工業化,一定還是在沿海這些地區發展,包括人口,也要向這個地方流動。所以中國資金投入的重點還是應該在沿海地區,包括東北,東北也是平原地帶,中國的這幾個大平原地帶都在沿海。� 喬良:形成真正的東部城市帶。� 王湘穗:給能下金蛋的雞喂更多的食。� 王建: 中國是外向型經濟,資源不足,必須靠加工出口產品,跟人家用工業製成品換資源,工業基地離資源和貿易地點遠了不行,中國的資源主要還是透過海洋運進來。� 王湘穗:如果我們沿中亞這條石油管線搞石油加工帶呢?� 王建: 搞石油加工帶沒有水不行,西北地區沒有水,西南地區多山,也沒有大的平原展開大城市帶可能性。所以在那個地方搞工業,你搞不了多少。像西北的大沙漠,大戈壁,倒是平原,一滴水沒有。羅布泊,沒了。現在西北地區乾旱得非常厲害。所以,你只有把石油用管子給它弄到東部來。� 喬良: 有一個問題,就是關於中國的市場。我一直認為,市場這個東西,有很多悖論,按你說的中國生產的東西,中國這個龐大的市場自己就能消化。也就是說它不用開拓海外市場,自己也能消化。但我覺得這裡面有一個矛盾,國內市場能不能消化國產的東西,這和中國人目前的個人收入大有關係。如果你沒有足夠的購買力,你的市場就會消化不良,可你要有很強的購買力,必須提高人均收入水平,也就意味著提高勞動力成本,提高了勞動力成本,產品價格就必然隨之提高,價格一高,國內市場如何消化自己的產品?� 王建: 市場需求總量的變化,既取決於人均收入水平,也取決於城鄉人口結構。什麼是市場? 你說的很對,基礎是人均收入,但還要考慮人口的量,因為是人口與人均收入的乘積構成總的市場購買力。像中國這樣國家,人均收入不到1000美元,但13億人口,市場規模就是1萬多億美元,美國那樣的國家,將近3億人口,但是人均收入高,所以總購買力就是9、10萬億美元。是兩個因素的乘積構成市場規模,這是第一點。� 王湘穗:市場和資金、技術、石油一樣也是戰略資源,培育市場就等於培育一種戰略資源。 � 王建: 對,這毫無疑義。接著講喬良的這個問題,你是想人均收入水平提高,才能擴大市場,不錯是有這個道理。還有一個呢?就是高收入人口的增加,它也是能提高市場的購買力的。 中國現在什麼情況呢?中國是60%的農村人口,40%的城市人口,實際城市人口還到不了40%,大概37∶63的概念。由於城市人口收入水平高於農村,所以就是城市人口的人均收入水平不提高,僅僅由於城市人口增加了,就會增加市場總的購買力。我們現在最奇怪的一個現象就是,城市人口的收入是農村人口的3倍。所以,咱們中國最大的收入不平均是在城鄉之間,城鄉內部都還有不平均的地方,但與國際比較,最嚴重的收入差距是在城鄉之間,這和許多發展中國家都不一樣。 在人均1000美元的時候,日本的城市化率是75%,韓國的城市化率超過80%,都比我們目前要高得多。日本在工業化最高峰的時候,也是它城市人口和農村人口的收入差距最大的時候,因為差距最大,才出現了農村人口向城市的急劇流動,所以工業化高峰也是城市化的高峰。但是,在日本最高峰的時候,城鄉人口的差距也只有60%,而中國現在是差3倍。所以,中國要擴大國內市場,可以透過增加城市人口的辦法來實現,而不見得要大幅度提高工業化過程中的人工成本,這樣就可以既擴大了國內市場,又不使單位產品中的工資成本大幅度上升,從而保住了中國產品的國際競爭能力。 在統計指標體系裡,水平的增加,受兩個指標影響,一個是平均水平的影響,一個是結構變動的影響,這兩個指標同時影響總水平的變化。在快速的城市化時期,水平提高的主要影響,是結構的變化,而不是單位水平的提高,這樣就可以還保持很大的勞動力競爭優勢,同時使國內市場擴大。� 李曉寧:這是中國最基本的問題。� 王湘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