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部分(第3/4 頁)
論的基石上。� 王湘穗:講地緣政治,要從拉採爾、麥金德講起。地緣概念是在什麼基礎上產生的?是在實物經濟基礎上產生的,什麼陸權、海權、產業鏈、資源鏈的概念都是基於實物生產。在虛擬經濟成為主導經濟模式以後,經濟的地緣性在降低,再用地緣的概念去解釋世界發展趨勢就過時了,這是布熱津斯基所沒有看到的。他在虛擬經濟的第一大國中看不到這點,“只緣身在此山中”;我們能看到,是旁觀者清。� 王建: 如果過去是產業鏈、資源鏈,現在就是資本鏈、貨幣鏈,如果這條鏈子斷了,美國的生存方式就受到威脅。所以美國要追求金融市場的全球化,但全球統一的金融市場必須是建立在美元是惟一貨幣霸權的基礎上,這樣才能把管子插到全世界去“吸血”。如果這個統一的市場被歐元和東亞元分割,它就沒有利益可言了。美國對未來全球金融市場的態度,一定是繼續要求大家開放資本市場,並且會利用美元目前的地位,推動全球貨幣統一,或者是主要國家的貨幣統一。比如美國有人提出可以建立大西洋元,還可以把中國、俄羅斯和日本的貨幣包括進來。問題是在美元和美國經濟的這種情形下,它能不能做得到。� 王湘穗: 美國的抱負和實力相比有很大差距,儘管它的軍力畸強,但經濟上無優勢,政治上又很孤立,馬上可以得天下,但不能馬上治天下,還是要看經濟基本面。軍事力量是貨幣霸權的一個必要條件,但僅此一條遠遠不夠。� 王建:美國還有一個優勢,就是它是網路技術的核心。網際網路是美國先推出來的,各國的網路在�後面都得加字尾,中國加CN,日本加NP,美國就不用,�就行了。如果是世界元,因為要有一個技術中心,美國就有可能利用它的網路優勢變成它的技術中心,技術中心又可以變成結算中心,就會有大量資金在那個地方沉澱,使在美國本土的銀行擁有世界上最多的資金。美國的虛擬經濟說到底是要賣資產,不是賣貨幣,貨幣是資產的一個條件,所以用不用美元沒關係,只要在美國所停留的資金最多,美國所賣出的虛擬資產就可以最多,比如還是買我美國的國債,買美國的股票,買美國的概念,這樣我拿一張紙照樣換你的東西,這個並不妨礙美元變成世界元,只要結算中心在美國,它能夠主導這個貨幣的趨勢就夠了。� 喬良: 今天王建和曉寧講的這些東西,可以作為我們的一些基礎性東西,或者說作為一種出發點,我們的立論是依據什麼,我們依據什麼東西談這些問題?但我們不能僅只滿足於這些依據,我們還應該繼續向前推進。 你們在說的時候,我在想一個問題,曉寧也多次提到,所謂技術哲學、現代哲學問題,現代哲學自維特根斯坦之後,離本體哲學越來越遠,對所謂世界觀的東西也不太在意,分析哲學更多在意的是方法論的東西。實際上你們可以看出,現代資本的贏利方式,實際上主要是透過製造需求來實現,這種被製造出來的需求常常並不是人類的實際需求。比如用什麼杯子喝水,現在有所謂的奈米杯子,磁化杯子這些東西,其實並沒有多大意義,一樣喝水,而且就拿一個奈米杯,一個磁化杯,就能增加微量元素,就能使身體有多好? 製造需求的特點是製造時髦,實際上虛擬經濟也是在製造時髦、透過製造時髦產品喚起人與生俱來的喜新厭舊的天性,利用這一點來獲得更大的利益、更大的利潤。其實人原本可能用不著這些,可是隻要它製造出來並且變成一種時尚,製造商就能大把地賺到錢,比如,現在的少男少女的寵愛之物MP3,手機從手寫到彩屏再到具備照相功能,其實幾乎並非大眾的需求在推進這些變化,而是製造商們製造出來的時髦,目的只有一個,給廠家帶來更大的利益。整個西方現在都是這樣。我覺得美國的虛擬經濟,實際上就是在製造最大的時髦。但是,把自己推上高處不勝寒的位置後,你要想再讓它回去,它已經回不去了,回不去怎麼辦?總不能認栽,讓美元弱於歐元吧?那咱們就戰爭解決問題,我要維持我的高點,維持住的我高階,沒有辦法,原來是圈錢,美元會圈錢,歐洲不會圈,大家於是都學美國,歐洲也學,美國圈的錢就不夠了,打仗是必然的,最後一定選擇戰爭的辦法。� 李曉寧: 經濟最重要的目的是滿足需求,需求有兩種,一種是原始的需求,一種是製造的需求。原始的需求更真實。比如現在要吃午飯了,我數數有幾個人,應該吃幾個饅頭,我就投資買多少饅頭回來。如果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吃飯,而依靠一個評估公司告訴我,有500人要吃饅頭,我就投資買了500人的饅頭。回來一看,沒那麼多人吃,我就全賠了。美國的股市經濟依靠的就是人為的評估。大量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