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部分(第2/4 頁)
備用軍事手段解決問題的時候,它就推動全球化。透過WTO給一個規則,推動全球化,讓它的公司向全世界進行一種非殖民形式的經濟殖民,但現在有了倒薩戰爭這種更直截了當的手段之後,全球化是不是會由於美國人傾向於用更加直接的方式為自己贏利,而受到阻礙?� 王建: 美國推動經濟全球化的背景,在過去是為了美國的資本輸出需要,為了發展投資和貿易,我可以自由進入所有國家,這符合美國利益,這是在美國的資本輸出階段,要求全球化。 但是,20世紀90年代美國變成巨大的資本輸入國了,還推動什麼經濟全球化?首先物質產業已經衰落了,變成被主體經濟邊緣化的產業,美國的製造業不但走不出去,反而還要用貿易壁壘,用201條款來保護。所以在物質產品的生產和貿易方面,美國現在是在反全球化。如果說美國現在還有全球化的要求,就是要求全球資本都要可以自由流動,實際是自由向美國流動,流不過來就打你。� 喬良:現在反對全球化的,不光是勞工組織。� 王建: 我在剛才說了,全球化可以分兩個方面來看,一個是以物質生產為背景的貿易與投資的全球化,一個是以虛擬資本流動為背景的金融市場的全球化。從物質生產的全球化來說,在戰後實際上是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就是圍繞大西洋之間的貿易,就是美國生產波音飛機,上十萬個零件在歐洲製造,然後機械工業、電子工業之間,全是這種水平的分工關係,是這種全球化。到20世紀70年代東亞經濟開始興起,是第二階段,物質生產才具有全球化的概念。因為,發達國家在環太平洋地區也開始產業分工和貿易。 到90年代以後,美英極力推行金融全球化,讓各國資本市場開放。資本市場開放的好處是,你一旦取消了對資本流動的管制,你的資本就可以自由往中心資本市場流動,處在中心地區的資本也可以進入到那些新興的資本市場,就可以用金融手段把你所創造的財富奪走,就像索羅斯干的一樣。所以,這是分兩個層面的全球化。物質生產的全球化和虛擬經濟的全球化。對這兩個層面,美國現在的態度是不同的,比如對WTO,為什麼會被邊緣化,就是WTO左右的是自由貿易,是物質生產的全球化規則,這種規則對美國來說,不符合它的利益。但是,主張全球資本市場能夠相通,這樣美國就可以在最方便的條件下,拿到全球的資金,這和自由貿易是不一樣的東西。所以,你剛才講的非常對,我同意你的觀點,世行也好,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也好,會留下來,這是推動金融全球化的工具。但是WTO這類國際組織就會被美國邊緣化。� 王湘穗: 倒薩戰爭和“9·11”一樣,都導致全球化程序的中斷,西方有些學者曾經講過這種看法,但是他主要從政治層面上分析的。我們的分析是從金融資本執行特點,從虛擬經濟執行導致全球化過程逆轉入手。美國帝國需要大量資本注入,看起來像天體中的黑洞塌陷,把所有能量都吸引進去了,導致全球化塌陷。� 喬良: 我覺得王建的意思是這樣,跨國公司的全球化,最終導致物流全球化,美國並不看重它,美國看重的,還是如何控制資本流,資本要流動,必須全球化,否則它打仗也是白打。它打仗就是要讓資本不受限制地往它那兒流。美國推進全球化,主要就是要各國解除對資本流動的限制,但再怎麼沒有限制,資本的天性除了尋利就是要安全。於是美國人又用戰爭來調節投資人對投資環境的選擇,說的就是要用戰爭來告訴世界,哪兒的投資環境都不如美國更安全,還是拳頭最硬的一方能保護投資方的利益,這隻拳頭就是美國。� 王建: 剛一開始是物流,資本全球化以後,就出現了價值流,價值流可以帶動物流,現在還有一個流,就是資訊流,資訊流帶動價值流,然後是物流。新技術可以加快虛擬資產的流動速度,可以把全球的資本市場更緊密地連起來,非常方便,像索羅斯這樣的人,能瞬間調動幾千億美金,很方便地打垮一個發展中國家的金融市場。龐大的國際資本雖然是虛擬經濟的遊戲玩出來的,但在發展中國家沒這個遊戲,所以只有發達國家能創造出巨大的國際資本,而發展中國家就辦不到,只能靠發展自己的經濟積累資金。可是一旦資本市場開放了,貨幣國際化了,你用發展物質生產所形成的貨幣積累,與發達國家用虛擬經濟所創造出的貨幣資本實際是同質的,貨幣中分不出這個區別,這就使發展中國家在金融戰中永遠處在下風。當巨大的資本流入的時候,到你這兒來的時候,可以把股市、地產和本幣價格炒高了,然後又砸下來,它比你先走,實際上是資訊不對稱理論,資訊在我這控制,讓它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