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第3/4 頁)
太小了。人微而言輕,秦王是不大會看得起他這個“小小的郎官”的。但他也感到欣慰:今天,他這個“小小的郎官”畢竟在秦王面前表現了一番,而且多少在秦王心目中留下了一點印記。這,難道不是他渴盼久已的嗎?
李斯並不氣餒,他決心讓秦王心中的這個印象進一步深化,讓自己的名字和才學得到秦王的賞識。郊遊歸來後,李斯連夜寫了一道奏疏,並於第二天上午親自交到秦王手上。
這道奏疏是關於併吞六國、統一天下的建議,內中寫道:
“小人之過是不知時局之微妙,成大功者則善於捕捉時機。昔日秦穆公雖然稱霸諸侯,卻無法實現東向併吞六國的宏圖,這是為什麼呢?因為當時諸侯尚多,周天子的德望還未完全衰落,所以儘管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莊王這五個霸主一個接一個地興起,相繼推尊東周王室,但從秦孝公以後,周朝衰微,諸侯兼併,關東廣大地區只剩下六國。秦國商鞅變法,國勢強大,逐漸征服六國,迄今已有六世。現在諸侯都被秦國征服,好像直接隸屬於秦國的郡縣一樣。以秦國國勢的強盛,加上大王的賢明,消滅諸侯就像炊婦掃除灶上的塵垢一樣輕而易舉。建立帝王的業績,完成天下統一,這是萬世難逢的唯一時機!現在如果疏忽怠惰不趕快抓緊行動,諸侯的實力必然漸次得到恢復,到那時,大王縱然賢如黃帝,也將無能為力。”
秦王政讀罷這道上書,十分震驚。又聯想到李斯在郊遊時那番驚人之談,越發感到李斯決非尋常之輩。更重要的是,李斯所談正是秦王政和大臣們久議不決的問題,其見解也和秦王政的見解相吻合。秦王政如獲知音,如得良才,當即下達詔令:任命李斯為長史,參與基本國策的討論。
李斯成功了。直到現在,李斯才覺得稍稍挺起了腰身。當然,他決不滿足於此,他期待著更高的升遷。
三
自打趙、韓、魏、衛、楚五國合縱攻秦之後,呂不韋一直對那次合縱的發起國趙國耿耿於懷。他要進行報復,給趙國點顏色看看。秦王政八年(公元前239年),呂不韋派將軍蒙驁與張唐率兵五萬攻打趙國。三天後,又讓秦王弟弟長安君成�同將軍桓�率兵繼之。李斯得知這一訊息,向呂不韋進言道:“長安君年僅十七歲,閱歷甚淺,難為大將,相國如此安排恐有不當吧!”
呂不韋不以為然地一笑:“成�雖然年少,但並非不知兵事,我自有算計,不必多慮!”
呂不韋說這番話時語氣十分肯定。李斯暗想:呂不韋素來辦事穩妥,用人謹慎,難道他是想讓長安君建立功業?但疆場上刀槍如林,險象環生,倘有不測,豈不是事與願違嗎?況且,桓�的領兵作戰能力遠在老將蒙驁之下,為何不讓長安君作蒙驁的副將?
李斯越想越疑惑,但又不敢深問。因為呂不韋權高勢大,且頗有心計,他可以把你舉到天上,也可以將你踩到地下,萬萬得罪不得。這樣想著,李斯不再勸阻,聽之任之。
李斯的適可而止可謂能識時務。這件事確實不便多問,因為這屬於呂不韋心底的秘密,而城府很深的呂不韋一向是秘藏心中事,他人很難窺知底細。
長安君率兵出發了。看到咸陽百姓站立在街道兩旁圍觀,他十分得意,神氣十足,彷彿攻趙的勝利唾手可得,不日即可凱旋迴都。
呂不韋也步出舍門為成�送行,並反覆叮囑他小心行事,力爭萬無一失。成�很是感激,表示決不辜負仲父的厚望。
然而,呂不韋哪裡是希望成�建立功業?他是想讓這位不知兵事的少年皇子戰死疆場,用趙國人的手將怨敵剪除。這是因為,成�是莊襄王子楚的血脈,而秦王政才是他呂不韋的骨血。呂不韋將秦國的強盛和秦王政的王位看得至關重要,他不能容許成�這一潛在的威脅存在下去,他需要的是一個由呂氏子孫當政的強大的秦國。
秦宮客卿(6)
對呂不韋的心計,長安君成�一無所知。他對呂不韋只有信任和感激。但當兵至趙國的屯留,聽到主將桓�的一席秘談之後,他對呂不韋其人的看法卻發生了前後迥異的變化。
這是在到達屯留的那天晚上,桓�在營帳中與成�聚飲。席間,桓�詭秘地向成�講述了趙太后先與呂不韋交合懷上秦王政之後,嫁給莊襄王的往事,挑唆說:“今王並非先王骨血,而是呂氏之子。殿下乃先王嫡親的兒子,怎可眼睜睜地看著自家的江山祖業拱手送與他人?呂不韋此次令殿下帶兵伐趙,分明是別有用心。他們夫妻父子俱是一家,獨將殿下排擠在外,莫如趁著兵權在握,傳檄天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