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第1/4 頁)
芨噝耍�盟�┥賢躋攏�逡醞踅#�純談罷浴R�殖鍪購螅�彌亟鷳蟯�搜唷⒄勻ǔ跡�圃觳⑻羝鵒肆焦�拿�埽�偈沽焦�員�窒嗉�4�嗾越槐��保�贗跽�蛞勒綻釧埂⑽劇災�疲��劑碩哉怨�慕�ァ�
此時正是秦王政執政的第十一年(公元前236年)冬天,秦王政派大將王翦、樊於期、楊瑞和分率三路兵馬,從西面、西北面、南面三路攻趙。王翦所率的一路秦軍順利地取得了趙國的河間六城,接著又佔領了鄴、安陽。這時,趙國的軍隊正在龐煖率領下向燕進軍,先後取得了狸、陽城,可是在它的後面,上黨郡和河間地區卻全被秦軍佔領。
捷報傳到咸陽宮,秦王政大喜,傳令前方將士勿驕勿躁,乘勝進擊。因為秦王政認定秦軍勢在必勝,趙國滅亡有日,所以,他並不把攻趙之事放在心上。這日,他閒來無事,隨手從書閣中取下兩冊書簡,讀了起來。
這是一篇題為《 孤憤 》的文章。文中說,群臣之中有智術之士和能法之士:智術之士,目光遠大,明察事物,故能識破陰謀;能法之士堅決果斷,剛勁正直,故能打擊奸邪,遵循法令辦事,按法令履行職務,這是那些竊居要職的貴臣遠不及的。貴臣無視法令專斷獨行,破壞法制牟取私利,損耗國家便利私家,其力足以控制君主。智術能法之士被國君信用後能識破貴臣之奸行,使貴臣受到制裁,智法之士與貴臣是不可兩存的仇敵……
此文語言鏗鏘有力,論理精闢深刻,文氣揮灑自如,以強烈的憤懣揭露了被稱作“當塗之人”的不法權貴的惡行,表現了與其勢不兩立的決心。秦王政讀著讀著,不禁想到前些時候呂不韋和嫪毐之徒獨攬朝政、橫行不法的往事,引起了強烈的共鳴,拜讀恨晚。他想,要是早些讀過此文,決不能讓秦廷的“當塗之人”如此長久地擅權亂政!
接著,秦王政又讀到另一篇叫做《 五蠹 》的文章。此文對儒家仁政、禮治思想進行了深刻的批判,揭露和批判了破壞法制、危害國家的社會勢力,把儒者、遊俠、縱橫家、患御者(逃避服兵役的人)和工商之民稱為“五蠹”,主張堅決予以清除。文章還分析了古今社會的變遷,論證了“世異則事異”、“事異則備變”的道理,提出了社會的一切政治措施都要適應當時的情況。文章寫道:
“故明主之國,無書簡之文,以法為教;無先王之語,以吏為師;無私劍之捍,以斬首為勇。是境內之民,其言談者必執於法,動作者歸之於功,為勇者盡之於軍。是故無事則國富,有事則兵強,此謂之王資……”
“以法為教”、“以吏為師”這是何等高明的見解!這一主張不正是自商鞅變法以來秦國為之奮鬥的目標嗎?秦王政覺得此文寫得句句在理,不禁拍案叫絕,讚歎不已:“妙!妙!真乃天下妙文也!”
話音剛落,謁者小聲入報:“啟稟大王,李客卿求見。”
秦王政放下書簡,興奮地說:“請!”
李斯是來向秦王問安的,他一眼看見案上的書簡,問:“大王日夜操勞國事,還有閒暇讀書麼?”
攻趙滅韓(3)
秦王政道:“讀書與治國皆不可偏廢。讀書能明理,讀書可益智,卿不以為然否?”說著指著案上的書簡說:“這兩篇妙文更使寡人茅塞頓開,獲益非淺!此為文之人堪稱奇才,若得見此人,與其朝夕相處,死無憾矣!”
李斯道:“是何好文章令大王如此傾倒,賜微臣一閱如何?”
秦王政遂將書簡遞給李斯,李斯草草地看過,笑道:“我道是何妙文,原來是我同窗好友的韓非所作!”
“韓非?”
“正是。此人現在韓國,懷才不遇,閉門著書。此文便是因力諫韓王而不得信用,痛心疾首,悲憤而作。”
“原來如此,你怎不早說?快為寡人召此賢士前來,寡人重重有賞!”
李斯笑道:“韓非世代在韓,對故國一往情深,他是不會輕易離韓來秦的。不過,若要得韓非,臣倒是有一妙計……”
“何計?”
李斯走近秦王政,如此這般地低語起來……
二
韓非是在他的老師荀卿死後離開楚國蘭陵回到韓國的。在此之前,他一直在荀卿門下,一邊敬聆教誨,一邊侍奉尊師。荀卿以八十多歲的高齡離開人世後,韓非悲痛萬分,以為荀師既死,天下無人可師,因此再不願久留蘭陵,以免睹物思人,更添惆悵。他生命的下一個停留地選擇了故國韓國。他立志報效國家,幹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以不負所學,不負荀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