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第1/4 頁)
胝醞���兀�磧α�銜�唬�餐�願肚殼亍V灰����男�Γ�ɑ崾骨鼐�俅臥獾較竦蹦贐派僥茄�牟野埽�桓以倜橙歡���
攻趙滅韓(6)
就在韓王安得到趙國力助忘乎所以的時候,李斯來到了韓國王宮。
當侍者入宮稟報時,韓王安正擁著一美姬邊飲酒邊親暱,聽此稟報,他大為掃興。他不願中斷自己的興致,不耐煩地說:“寡人不見!快給我退下!”
李斯吃了閉門羹,既驚且怒。暗想:韓國比之於秦國如小丘仰望高山;韓王比之於秦王,猶家奴面對雄主,怎敢如此狂傲無禮?於是,他再次請侍者稟報,並讓他給韓王安捎話說:此事至關韓國存亡,請韓王務必接見。
侍者重返宮中,如實以報。韓王安惱羞成怒道:“什麼要事,難道比寡人之事還重要嗎?”
侍者不便再稟,只好勸李斯回客館安歇,明日再來拜見。
李斯遭此冷遇,大為不解。他想不通,韓王為什麼如此對待秦國來使,難道他吃了虎心豹膽?當天,李斯上書韓王安,講明利害,請韓王深思。他寫道:“數世以來,秦與韓戮力同心,互不相侵,天下莫敢進犯。前些時候,五國曾相約共同###韓國,秦國發兵相救,使韓國解除了危險,秦之有恩於韓,足見一斑。
“韓國地居中原,疆域不滿千里,貧弱難比他國,之所以能與列國班位於天下,君臣得以相保,皆因世代奉事秦國,有秦國充當力助。韓國曾因聽信奸臣之言,背離秦國,其結果是國削地侵,兵弱至今,後來雖將奸臣殺死,仍未使韓國復強。聽說新近有趙國使者來韓,談及與韓結盟,將伐秦國,這實際上是欺人之談,望大王勿信之。趙之本意是先韓而後秦,大王受其矇蔽,必致危境。如今秦王派臣入見,意在使貴國勿受趙國迷惑,速派使臣赴秦,共申友好。然大王卻避而不見,恐中奸人之計,使貴國復有失地之患,實堪憂慮!
“臣人微言輕,不足道也。然歸報秦王,秦王必怒於大王,秦、韓之友必絕矣。臣斯願得一見大王,進獻愚計,願大王有意焉。如大王系臣於韓,則大王不足以強;若不聽臣之計,則韓國滅亡之日也便為期不遠了。韓國兵力之羸弱,天下盡知,如今又背離強秦,其勢必將不救,願大王深思之。
“以上所言,俱是事實,願大王能召臣入見,細陳原委。當此之時,秦王飲食不甘、遊觀不樂,意專在圖趙,並無攻韓之意。今遣臣前來,正為此事,臣急於見到大王也正為此耳。今大王避而不見,使臣不通,臣擔心秦王必放棄攻趙而移兵於韓,願大王萬勿執迷不悟,以為千古之恨。”
李斯的這道上書,明確地表白了他的來意,講清了利害得失,懇切地請韓王不要聽信趙國使臣和身邊奸人的話,不要輕易冷淡與秦國的關係,如若一意孤行,必將招致國破身亡之禍。
李斯在上書中使用了比較強硬的措辭,其意是促使韓王猛醒,速派使者赴秦。但韓王安看過上書後,仍不以為然,無意召見李斯。他不相信事情會像李斯講的那麼嚴重,頑固地以為,有了趙國這個靠山,大可高枕無憂,不必再為秦軍攻韓之事擔驚受怕。
李斯又一次被拒之於韓王宮外。韓王安還下了逐客令,限李斯三日內離開韓國,否則將強行驅逐!
李斯絕望了。他看到,對於韓王安這樣的昏君,苦口婆心地說服已無濟於事,只有歸報秦王,發兵攻韓。李斯不再對韓王安抱任何希望,憤然離開韓國。
李斯回到咸陽,便準備前往咸陽宮,向秦王進行詳細稟報。正待入宮,忽聽不遠處哭聲動地,舉目望去,只見一大群男女被捆綁而來,經打聽得知,這些人原來是樊於期的父老親族,即將被處死。秦王怒於樊於期戰敗逃燕,下令誅滅其九族,並懸賞天下,若得樊於期頭,賞金千斤,封邑萬家。
李斯聽罷,不由得倒吸了口涼氣。暗想:秦王政雖勵精圖治,招賢納諫,不失為開明君主,但其為人也未免太殘忍冷酷了,長伴其側,是福是禍,未可知也。
李斯又油然想起一樁往事:有一次尉繚對李斯說,秦王蜂準長目,胸似鷹鷲,聲如豺狼,無情無義,虎狼之心。他有難處時,可以卑躬屈節以待下;一旦得志,就會過河拆橋,毫不在意地將人殺掉。尉繚還透露,他準備離開秦國,另謀出路。
攻趙滅韓(7)
尉繚的意圖後來被秦王發覺了,秦王沒有怪罪他,反而再三誠懇地挽留他,讓他享受和自己一樣的飲食,並任命他為掌管全國軍隊的廷尉,這樣,尉繚才安下心來,不再提離秦之事。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