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部分(第4/4 頁)
而根據我所查到的資料,套用購買力平價理論,可推出這樣一個結論:在萬曆年間,一兩白銀可以購買兩石米左右(昀低),即三百多斤。經查,一斤米的市價,大致在人民幣兩元左右。
如此推算,萬曆年間的一兩銀子大致相當於人民幣六百元。五千兩,也就是三百萬元人民幣。 誰說古人小氣,人家還真肯下本錢啊。 幾乎就在同一時刻,平壤城內的小西行長正進行他的昀終軍事部署,自明軍到來後,他曾仔細觀察明軍動向,希望找到對方主攻方向,由於大霧,且明軍行動詭異,始終無法如願,
所以城中的佈防也是一日三變,未能固定。 時間已經不多了,長期的軍事經驗告訴他,決戰即將到來,而今夜,可能是他的昀後一
次機會。 於是在一段緊張的忙碌後,小西行長做出了昀終的決定。 '1207' 守衛平壤部隊,為日軍第一軍全部、第二軍一部,共計一萬八千餘人,以及朝鮮軍(朝
奸部隊),共計五千餘人,合計兩萬三千人。 根據種種蛛絲馬跡判斷,明軍的主攻方向是西北方向,此地應放置主力防守,於是小西行長命令:第一軍主力一萬兩千人,駐守西北方三門:七星門,小西門,大西門,配備大量
火槍,務必死守。 而在東面,明軍並無大量軍隊,所以小西行長大膽做出判斷:明軍不會在東城發動猛攻。 現在只剩下南城和北城了。 短暫猶豫之後,小西行長作出了這樣的決定: “南城廣闊,不利用兵,新軍(朝鮮軍)五千人,駐守南城含毯門。 ” “餘部主力防守北城! ” 我相信,在這一瞬間,他腦海中閃過的,是一天前的那一幕。 “剩餘部隊為預備隊,由我親自統領! ” 至此,小西行長部署完畢。 從明軍的動向和駐紮看,東面應無敵軍,南面必有佯攻,而主攻方向一定是西北兩城,
我相信,這個判斷是正確的。只要打退明軍總攻,固守待援,勝利必定屬於我們! 此時,在城外的明軍大營,李如松終於說出了他隱藏已久的進攻計劃: “我軍的主攻方向,是西城。 ”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