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部分(第1/4 頁)
。
招商銀行推出國內首張mini信用卡,選擇分眾立體組合投放後,廣告效果成倍提升,實際髮卡量超出預期;面對金領人士銷售的房產安亭新鎮,第一週投放了電視和商務樓宇電視,後連續投放9周商務樓宇電視,僅在樓宇電視就投放了兩個多月,沒有其他媒體支援,其廣告回憶度卻達到當月最高。潘陶安亭新鎮一期總策劃相信,“從4月份到6月份,除了開盤第一週運用了多媒體組合的方式投放以外,之後只用分眾傳媒的樓宇電視作為單一媒體進行宣傳,在較短時期內,‘安亭新鎮’一期樓盤銷售一空。”
資料連結 生活接觸點媒體的崛起(1)
分眾傳媒是一個比較年輕的公司,2003年開始做樓宇電視,發展到樓宇、賣場電視和電梯公寓海報三個業務主群。我們為什麼最初會選擇做樓宇電視?我常思考,如果電視屬於家庭,一個人有8小時在家裡,那麼就會有16小時去往家裡以外的其他地方,為什麼在那裡沒有電視廣告存在?如果這個世界上已經存在了一個非常龐大的、夜晚的、屬於家庭的、傳統的電視廣告市場,也許就存在一個屬於白天的家庭以外的很多地點形成的一個全新的電視廣告市場。為什麼叫分眾傳媒?我很小的時候看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他說未來世界的發展有三個方向,一個就是分眾化,一個是個性化,一個是碎片化,人們越來越多地走向這三個方向,所以人們未來對媒體的接觸點也是越來越多元化。
近幾年比較大的改變一個是廣告主的思路在改變,原來的廣告主是以媒體本位主義導向來思考問題的,什麼叫以媒體為中心思考問題?舉例來說,他們原來想的第一個問題是如果我有1億的預算有多少應該投放在電視上?有多少在戶外?有多少放在報紙上?有多少放在雜誌上?但是2000年以後,很多的廣告主的思維模式是以目標受眾為思考物件,他會思考:“產品的目標受眾是誰?這些目標受眾的生活形態是什麼樣的?在這些生活形態當中什麼是他的生活接觸點?在這些接觸點上什麼是他最有效的溝通方式?溝通渠道和溝通內容在哪裡、是什麼?”如果以受眾為本位思考,一個人一星期沒去過徐家彙很正常,但一個人如果一星期沒回過家、一星期沒有去過寫字樓、一星期沒去過賣場超市,這可能就會影響到他的基本生活了,這些眾多的生活接觸點可能是比徐家彙、外灘等場所人們出入更加頻繁的接觸點,能夠在這些地方形成一個有效的廣告傳播網路結構無疑是有很大價值的。分眾傳媒這幾年的發展就是做了很多與人們的生活接觸點有關的事情,並在此基礎上探索更進一步的有效覆蓋,那就是透過戶外LED、手機等媒體覆蓋人們去往這些接觸點的移動過程,形成一個生活圈媒體,依據目標受眾的資訊需求特徵傳播定向廣告資訊,使這種媒體成為人們獲取所需商品資訊、生活資訊的有效渠道。
當廣告主整體的思路已經不是以媒體為導向而轉向以目標受眾的生活形態為導向的時候,我覺得分眾所要做的就是打造中國最大的生活圈媒體群,因為我們既不屬於電視也不屬於戶外,而是屬於生活圈媒體群。怎麼講呢?一個人的生活是非常多元化的,今天的大部分人在夜晚接觸到的媒體還是電視,這是一個比較重要的常識性的接觸點。第二天起來洗臉刷牙之後要下樓,這個時候人們就會碰到分眾傳媒的全資子公司框架經營的電梯海報,接觸點就在電梯內的海報上;到了寫字樓之後人們在等電梯的時候看見了LCD樓宇電視;到公司開啟電腦看到的是網路的廣告;晚上下班之後去KTV、酒吧、Shopping Mall等休閒場所的時候,遇到的都是我們戶外的電視聯播網路;到週末的時候到大的賣場和超市和便利店,看到的是我們賣場的影片廣告聯播網,如果是經常出差在外住宿,在賓館看到的是我們的商旅聯播網。這幾年公寓電梯海報的巨大發展也充分說明了這個點已經被人們充分看到,寫字樓也在充分被看到,大賣場超市以及娛樂休閒場所也是如此。生活形態其實是有一定的規律和一定的軌跡的。如果你將廣告植入他的生活規律和生活軌跡之中就會跟他頻繁地相遇,這個就是我想說的生活圈媒體群。
目前分眾也已經慢慢進入了手機媒體的市場,因為一個人在移動的過程中有非常多的廣告空間。曾經有過一個調查:75%的人在24小時之內始終與自己的手機保持在一米之內的距離,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手機形成了未來巨大的潛力和空間,在移動的空間當中形成了有效的廣告覆蓋。3G時代的到來,它對影片媒體的能力在不斷加強,它已經不再是簡單地告訴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