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部分(第3/4 頁)
的一種,目標受眾群非常明確,因為樓宇廣告投放的寫字樓或賓館,出入的人群具有哪種特點,消費水平和生活方式如何,都是非常明確的。而作為一種廣告載體,樓宇廣告也有劣勢,即覆蓋面相對較窄、廣告內容迴圈播放較為單調、缺乏互動性等等。所以,對於樓宇廣告來說,具備一定的規模恰恰是成功的關鍵。”
黃升民教授更以資料論證了江南春的觀點:分眾傳媒在合併前覆蓋面涉及54個城市共3萬多棟樓宇,聚眾傳媒覆蓋面則是40多個城市2萬多棟樓宇,合併後分眾傳媒覆蓋面達到了75個城市,預計2006年市場額達到20億元;而2004年中國廣告市場額就已經達到1 264億元,其中戶外廣告120個億。
“20個億在2004年的1 264億元中佔得很少,即便是在戶外廣告120個億中也僅佔六分之一,何況中國廣告市場發展異常迅速。從這個角度來說,分眾傳媒遠遠沒有達到壟斷市場的程度。同時,在城市樓宇廣告市場中,分眾和聚眾雖然佔據了的市場份額,但這只是暫時的,樓宇廣告市場的發展空間依然很大,暫時的市場佔有率並不意味著壟斷,別的公司依然可以進入這個市場。做樓宇廣告的還是有不少公司,只是分眾和聚眾是規模較大的。故而現在兩個公司合併並不會帶來樓宇廣告市場的壟斷。”“其實樓宇廣告首先就是要有一定規模,假如北京有幾十家樓宇廣告公司,反而太分散。”黃升民說。
廣源傳媒CEO王超也認為:“併購只是誕生樓宇液晶廣告市場的壟斷者,對整個廣告市場來說,談不上壟斷。”
互動通CEO鄭斌在2006年1月9日午間,對新浪科技表示,分眾與聚眾合併後可能成為一個強勢的廣告發布媒體。鄭斌認為:“兩家公司的合併對行業肯定有影響。此前兩家企業有競爭關係,分眾也一舉收購了框架,對聚眾形成了壓力,聚眾可能才同意合併。”同時他也表示,一下把剛剛成長起來的聚眾收購,作用“有好有壞”。兩家公司的合併會形成一定程度的壟斷,“壟斷總是不太好,會形成定價的壁壘”。
不過,合併的完成,對於分眾來說將增加市場覆蓋度,並體現了一個新興媒體的張力和對媒體接觸點的滲透強度。所以,鄭斌預言:“分眾在合併完成後,會選擇做個強勢媒體,強調自己是個強勢廣告發布媒體。”
分眾傳媒公關嵇海榮則表示,“整合的結果,強勢的樓宇廣告商確實只剩下了一家,但我們會提供更加細分的廣告渠道,廣告主會有更多選擇”。
其實,壟斷分多種,自然壟斷、行政壟斷和市場壟斷,僅就市場壟斷而言,其實質是對競爭的悖發,或者說是充分的市場競爭直接導致了壟斷地位和資格的產生。但並非具備了壟斷地位和資格就必須給予反壟斷,只要其不濫用處於市場支配地位的壟斷力,不隨意排擠和打壓弱小的或後進入的競爭對手,不構成不正當競爭,就不應該對其反壟斷,相反還應該保護其壟斷地位和資格。
應時之需,打造強勢媒體(3)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斯蒂格勒褒獎海外企業資源整合的路徑說:“縱觀企業的歷史,沒有哪一個企業是單純依靠自身擴張的方式成長起來的,沒有哪一個企業不是靠兼併最後發展起來的。”所以,放眼於廣告行業的良性迴圈,分眾要的是強勢,而不是壟斷。
廣告媒體需要巨頭
後WTO時代的分眾要想繼續發展,不斷擴充套件實力、鞏固地位是唯一的方法;而中國的廣告行業要想在世界的廣告傳媒舞臺上扮演主要角色、佔據重要一角,呼喚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廣告企業卻是“王道”。有專家就指出,在被跨國巨頭併購之前,分眾、聚眾雙方提前整合,實現規模效應,早日站穩腳跟,也是為國家保住對戶外電視廣告產業的控制,不至於全部落入他人之手。
iResearch總經理楊偉慶則說:“這次合併,也能將中國的廣告市場帶到國際市場上去,打造出一個國際型廣告公司,具有比較大的意義。”
以啤酒行業為例,伴隨中國啤酒市場的對外開放,目前,國內的啤酒市場上,國外品牌已經佔據半壁江山,甚至更多。尤其是近幾年來,國外的啤酒巨頭一直對中國碩果僅存的幾家自由啤酒品牌念念不忘,希望將其紛紛納入旗下或收入囊中,並就此展開了非常激烈的角逐。據《環球時報》2006年1月25日的經濟版報道:“全球啤酒業老大比利時的英博集團出資億歐元(約合美元億)併購中國福建雪津啤酒集團。”中國“土生土長”的啤酒集團日漸勢微。
中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