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1/4 頁)
┪蚰宋�斃校�宋�舊�!��煜掠鋅煞現�耍�蘅煞現�浴J�廊縭且病!��蚴�斜鴆模�槍厥橐病J�斜鶉ぃ�槍乩硪病H環嵌嘍潦欏⒍嗲罾恚�蠆荒薌�渲痢K�講簧胬礪貳⒉宦溲澤苷擼�弦病J�擼�饔角樾砸病J⑻浦釗宋┰諦巳ぃ�繆蜆醫牽�藜?汕蟆9勢涿畲ν賦沽徵紓�豢紗詹矗�緲罩兄�簦�嘀兄����兄�攏�抵兄�螅�雜芯《�饢耷睢!保ā恫桌聳�啊な�妗罰�
只這幾句已足壓倒一切,這才是對詩有了真正瞭解!“詩之道在妙悟”,是的;詩是心聲,詩人的宇宙是妙悟出來的宇宙;由妙悟而發為吟詠,是心中的狂喜成為音樂。只有這種天才,有這種經驗,便能成為好句,所以“有可廢之人,無可廢之言”;道德與詩是全不相干的。道德既放在一邊了,學理呢?學理是求知的,是邏輯的;詩是求感動的,屬於心靈的;所以“妙不關於學理”。詩人的真實是經過想象浸洗過的,所以象水中之月,鏡中之象。由興趣而想象是詩境的妙悟;這麼說詩,詩便是藝術的了。司空圖和嚴羽真是唐宋兩代談文學的光榮。他們是在詩的生命中找出原理,到了不容易說出來的時候——談藝術往往是不易直接說出來的——他們會指出詩“象”什麼,這是真有了解之後,才能這樣具體的指示出來。
宋代還有許多詩話的著作,但是沒有象嚴羽這樣切當的,在這裡也就不多引用了。
元明清文說:元代的小說戲曲都很發達,可是對小說戲曲並沒有怎麼討論過。王國維在他的《宋元戲曲史》裡說:“元雜劇之為一代之絕作,元人未之知也。明之文人,始激賞之;至有以關漢卿比司馬子長者。”至於小說,直至金聖嘆才有正式的欣賞宣傳。元代文人的論斷文學多是從枝節問題上著眼,象陳繹曾的《文筌》與《文說》,徐師曾的《文體明辨》等,都沒有討論到文學的重要問題上去。
到了明代,論文的可分為兩派:一派是注重格調的,一派是注重文章義法的。在前一派裡,無論是論文是論詩,都是厭棄宋人的淺浮,而想復古,象李夢陽的詩宗盛唐,王世貞的“文必兩漢,詩必盛唐”。他們的摹古方法是講求格調,力求形式上的高古堂皇。李夢陽說:“詩至唐而古調亡矣。然自唐,調可歌詠,高者猶足被管絃。宋人主理不主調,於是唐調亦亡。黃陳師法杜甫,號大家;今其詞艱澀不香色流動,如入神廟坐土木骸,即冠服與人等,謂之文可乎?夫詩比興錯雜,假物以神變者也。難言不測之妙,感觸突發,流動情思,故其氣柔厚,其聲悠揚,其言切而不迫,故歌之心暢,而聞之者動也。宋人主理作理語,於是薄風雲月露一切鏟去不為。又作詩話教人,不復知詩矣。詩何嘗無理,若專作理語何不作文而詩為耶?”(《缶音序》)
這段議論頗有些道理,末兩句把詩與文的界分也說明了一點。設若他專從“難言不測之妙,感觸突發……”上用工夫,他的作品當然是有可觀的;可惜他只在形式上注意,並沒有實行自家的理想,所以《四庫總目·空同集提要》裡說:“句擬字摹,食古不化,亦往往有之。”
他對於文以載道也有很好的見解,他說:“道,自道者也;有所為皆非也。”(夢陽《道錄序》)又說:“古之文以行,今之文以葩;葩為詞膄,行為道華。”(夢陽《文箴》)根據這個道理,他攻擊宋人的“無美惡皆欲合道傳志”。他不小看“道”,但他決不願因“道”而破壞了文學。但是,他因此而罵:“宋儒興,古之文廢”,是他一方面攻擊宋人,一方面又不敢大膽的去改造;只是一步跨過宋代,而向更古的古董取些形式上的模範;這是他的失敗。
王慎中初談秦漢,謂東京以下無可取。後來明白了歐曾作文的方法,盡焚舊作,一意師仿。這是第二派——由極端的師古,變為退步的摹擬,把宋文也加在模範文之內。那極端復古的是專在格調上注意;這唐宋兼收的注重講求文章的興法。茅坤的《八大家文鈔》便把唐宋八家之文當作古文。歸有光便是以五色圈點《史記》,以示義法。
這兩派的毛病在摹古,雖然注意之點不同。所謂格調,所謂義法,全是枝節問題,未曾談到文學的本身。《四庫提要》裡說得很到家:“自李夢陽《空同集》出,以字句摹秦漢,而秦漢為窠臼。自坤《白華樓稿》出,以機調摹仿唐宋,而唐宋又為窠臼。”
到了清代,論詩的有王士禎之主神韻,沈德潛的重格調,袁枚的主性靈。王的注重得意忘言,平淡靜遠,是忘了詩人的情感不一定永是恬靜的。“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自然是幽妙之境了,可是杜甫的《兵車行》也還是好詩。詩中有畫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