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部分(第3/4 頁)
往生海之側。”於是乃有此碑。
大元至元九年秋八月二十三日光祿大夫 太保 中書令劉秉忠書
唐風翻譯完碑上面洋洋灑灑數千字,倒吸了一口氣:“這真是一篇重要的碑文,記錄了一段我們從不知道的隱秘歷史,這本身就是很重要的發現。而這段隱秘歷史,對我們找到瀚海宓城,破解它的秘密又留下了至關重要的線索。”
“你能肯定這篇碑文上寫的東西可靠嗎?”韓江質疑道。
“我想應該不會有什麼問題。一來這篇碑文被刻在這麼隱秘的地方,不會有多少人看到,刻碑之人沒有必要隱藏什麼;二來寫這篇文章的人是劉秉忠,應該不會有什麼問題。”
“劉秉忠是誰?”韓江又問道。
“劉秉忠是忽必烈的丞相,是忽必烈早期的第一重臣,他為忽必烈出謀劃策,並謀劃奠定了元朝的各種典章制度。所以當我看到碑文下面的落款是劉秉忠時,就非常吃驚,想不到在這荒涼險惡之地,竟然會出現一塊燒錄劉秉忠文章的碑!再一讀開頭就更讓人吃驚了,裡面不但有劉秉忠的自述,還提到了忽必烈和帝師!”
“是啊,我一直想問你,這滿篇的‘帝師’是誰?”梁媛好奇地問。
“帝師就是我們看到的這種文字的創立者。”
“你是說八思巴?”
“還能是誰?根據碑刻年代顯示,那時候八思巴剛剛被忽必烈加封為帝師,所以這裡所指的帝師當然是八思巴。”
“這麼多大人物都來過這裡,真是有些不可思議。”梁媛似乎聽明白了碑上的一些內容。
唐風點點頭:“是的,更讓人吃驚的就是這些大人物居然都來到了這裡。我之前說過成吉思汗在征討西夏的時候曾經來過這裡,並被宓城的党項人所襲,墜馬受傷,沒想到幾十年後宓城頑強的党項人又引來了成吉思汗的孫子忽必烈。碑文第一段就提到了事情的起因。忽必烈因為千戶鎮被屠,十分震怒,想要御駕親征,被群臣諫阻。第二年,宓城的党項人又襲擾附近州縣,於是忽必烈親率三萬怯薛軍,會合其他各路大軍十萬人來攻宓城,帝師八思巴和劉秉忠也一同隨扈左右。這段記載印證了我們之前在千戶鎮的判斷,也印證了嵬名大叔對我們提到的古老傳說。宓城的党項人在西夏滅亡後,仍然依託這裡的有利地形與蒙古大軍周旋了幾十年,直到忽必烈時期,終被蒙古大軍所滅。但是這段記載又讓我產生了兩個疑惑,第一個疑惑是我從未看到過史書有記載忽必烈曾親率大軍征討党項——當時他正忙於統一天下的戰爭,怎麼會有大半年御駕親征這裡?”
“我想正是因為忽必烈要開始統一天下的戰爭,所以必須先解決宓城的党項人,以防背後生變!”梁媛推斷道。
“很有這種可能。第二個疑惑是,這裡是我們進入沙漠戈壁後第一次看到‘宓城’這兩個字的地方,也是除了玉插屏外第一次在古代文獻上看到‘宓城’這個稱呼的地方。你們還記得耶律楚材的卷子嗎?”
“當然記得!卷子上記載耶律楚材誤入宓城,他當時好像……好像並沒有稱呼那座城市為‘宓城’!”梁媛回憶道。
“是的,不知什麼原因,耶律楚材只稱呼他看到的那座城市為‘大城’,我想他當時可能並不知道這座城市的真正名字。”
“而到了忽必烈時期,蒙古人已經知道了瀚海中的那座城市叫‘宓城’!”
“唐風,這個‘宓城’是什麼意思?我一直不太明白。”馬卡羅夫忽然問道。
於是,唐風解釋說:“這是個很古老的文字,‘宓’指党項民族最早起源於遙遠、康靜的地方。我想党項人之所以將沙漠中的這座古城命名為‘宓城’,可能是有某種特殊的含義,不過,這個特殊含義我現在還說不好。”
唐風接著說道:“從碑文第二段開始,記載的就是蒙古大軍征討宓城的具體過程。難能可貴的是,劉秉忠把整個戰爭的過程寫得非常具體,使我們今天能夠得知當年的情形。第二段一開頭,‘四月,大軍至黑城,一敗宓城之党項’就讓我吃了一驚,四月當忽必烈大軍到達瀚海的時候,第一戰他們擊敗了党項人,讓我吃驚的是他們這一仗的地點竟然是黑城。”
“就是科茲諾夫發現的黑水城?”葉蓮娜問道。
“嗯,就是黑水城!黑水城在元代一直被使用,並作為管理這片區域的首府。但是黑水城離我們要找的宓城應該有數百里的距離,宓城的党項人竟然在這個時候還能長途奔襲,跑到那麼遠的地方與忽必烈大軍激戰?”
“困獸猶鬥罷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