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部分(第3/4 頁)
的安託萬·比內、比利時的
斯巴克、荷蘭的貝恩和義大利的埃塔諾·馬蒂諾。主席是盧森堡的約瑟夫·伯
克。這次會議的中心是討論歐洲的振興問題。從荷、比、盧三國的備忘錄開
始,會議上各國代表各抒己見,哈爾斯坦充分明確地表達了阿登納和聯邦政
府的意見。反覆討論取得共識之後,六國最後一致透過了一項協議,即《墨
西拿宣言》。
哈爾斯坦一回國,立即把墨西拿會議的進行情況向阿登納作了彙報,阿
登納說他是“懷著驚喜參半的心情評介墨西拿的決議”。令阿登納感到驚訝
的是儘管六國為各種意見爭論不休,卻是真的在經濟合作方面達成了共識,
但他擔心的是“經濟工作將會使我們離開主要任務,即政治聯盟的建立”。
他為《墨西拿宣言》中六國所表現出來的共同政治意願感到由衷的寬慰。六
國政府在宣言中一致明確:
“在歐洲建設的道路上進入一個新階段的時刻已經到來,它
們一致認為歐洲建設應該首先在經濟領域內實現。它們認為,應
該透過擴大共同機構,有步驟地聯合各國的民族經濟,建立一個
共同市場和逐步協調它們的社會政策。這對於建立一個統一的歐
洲是必要的。在它們看來,為了使歐洲保持它在國際舞臺上所佔
的地位,為了恢復它固有的影響力和不斷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這樣的政策必不可少。”
在歐洲經過了1954 年8 月30 日的那個“不幸日子”之後,六國終於再
次振作起來了。年近八旬的阿登納也精神抖擻,他相信一個歐洲的新時代即
將到來,他又接著為他的歐洲統一的政治理想奔走於各方了,他感到他的時
間已經不多了,迫切地希望在有生之年看到歐洲統一哪怕最初步的實現。
德英、德意與德法之間
必須為奉行一種強有力的共同的歐洲外交政策創造條件。
——《阿登納回憶錄》(三)
《墨西拿宣言》發表之後,六國開始積極籌劃建立經濟共同體的具體事
宜。阿登納密切地注意著國際形勢的變化,看起來總的國際形勢變得越來越
有利於歐洲建設的重新推動。
最可喜的是法國。1956 年1 月,法國進行了新一輪國民議會選舉。一向
反對歐洲統一和煤鋼聯營的戴高樂派遭到了慘重失敗,社會黨人和激進黨人
組成的聯盟——共和主義陣線獲勝。由於戴高樂派在議會中消失,一個歐洲
多數派在法國議會中形成。新議員大多是一體化事業的積極擁護者,這與
1954 年國民議會的情況大相徑庭,在法蘭西終於有了能使歐洲政策順利透過
的可靠保證。
法國在選舉基礎之上成立起了一個“歐洲內閣”。社會黨人、工人國際
法國支部總書記居伊·摩勒受命組閣。居伊·摩勒對歐洲統一有強烈的信念,
他是讓·莫內的“爭取歐洲合眾國行動委員會”的成員。由於人民共和運動
的反對,埋葬歐洲防務集團的皮埃爾·孟戴斯—弗朗斯被請出內閣,社會黨
人、贊成歐洲運動的克里斯蒂昂·皮諾成為外交部長。激進社會黨總書記、
莫內行動委員會成員莫里斯·富爾也成為負責歐洲事務的國務秘書。強大的
陣容使居伊·摩勒內閣決心給歐洲振興以有力的推動。從此,法國的政治形
勢對歐洲建設越來越有利。
同時,在聯邦德國重新武裝問題得到解決之後,法國人某些心理方面的
障礙也消除了,民意測驗表明法國輿論對政府的歐洲政策也趨向於認可和支
持。況且墨西拿會議之後歐洲振興的問題基本上是屬於經濟範疇的,這方面
不如政治軍事敏感;在墨西拿,人們有意地迴避了某些詞句,比如用“歐洲
建設”代替了“歐洲一體化”,“超國家機構”、“放棄主權”等詞也被小
心地抹掉,機構問題不再被首先提及,等等。這樣,自尊的法國人感到歐洲
概念更容易接受了。連堅決反對煤鋼聯營與防務一體化的戴高樂將軍,也感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