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部分(第3/4 頁)
特殊的一個人群……
(未完待續)
………【第四十四章 那年那炮那些事兒】………
不知道是哪隻蝴蝶翅膀製造的歷史效應,不僅橫行明朝官場為魏忠賢大修生祠之風提前了整整一年,明末鼎鼎有名的《東林點將錄》也提前了大半年出爐。
大明中樞東林黨一攬子中堅人物按照水滸傳故事被依次編纂排位,“三十六天罡和“七十二地煞”寫得極其雷人。這是東林黨的浩劫,更是魏忠賢上半場的勝利宣言。曾經一度能夠和魏忠賢叫板的明廷東林黨人,頓時被攆了個雞飛狗跳,人頭落地的好幾十個,下獄遣戍者多達數百人,至於被蒙冤株連或者牽扯革職的更有數千人之多。短短數月之間,東林黨幾乎被魏忠賢趕盡殺絕,可謂全部覆沒。
與之相反的,是魏忠賢在天啟朝的勢力達到了空前高度,各地文武官員爭先靠攏,脖子硬的不是被降職就是捲鋪蓋回家養老,一時間魏九千歲權傾朝野。
站隊正確的山東劉家一門,這次可謂“苦盡甘來”,劉耀禹的幾個叔伯親族都被大力重用。除了被晉商把持水潑不進的九邊三陝之地,以山東為基業的劉家商號幾乎壟斷了大明東部了好幾個省份的商貨,連帶著魯商也莫名其妙地在明末這片風雨飄搖的土地上異軍突起,就連浙商和徽商都不得不暫時避開以劉家領銜的魯商風頭。
魯商的崛起,不得不說和大員島的顏思齊和澳門葡萄牙人有著極深的連帶關係。近些年來,大量的泰西和南洋海貨經這兩家進入了魯商的圈子。不說皇宮裡都悄悄用上了刻印著“華美製造”的大型豪華落地鏡。北京和南京的富商大家更是互相攀比各家的華美家居用品。
一封塵封好幾年的“海外遺民藩國朝貢國書”,不知不覺地讓包括魏忠賢在內的明廷中樞權貴回憶起來。悄悄地來,又悄悄地去,彷彿不再對大明朝有朝拜母邦的虔誠興致,卻逐漸以各種新奇而實用的海貨掀起了大明海商如瘋如狂的搶購風潮,這樣一個奇特的海外遺民藩國,引起了魏忠賢的極大興趣。
海禁早在萬曆年間就名存實亡,如今以大量海商依附在魏忠賢勢力的羽翼下,海外貿易達到了一個新高峰,大明沿海數省在這幾年倒也展現出一股蓬勃新生的朝氣。雖然大規模收取商稅依然是痴心妄想。但每年仍然有大量的供奉進入了魏忠賢的口袋,天啟皇帝的內庫也多少有了點墊底銀子。
魏忠賢對軍事一竅不通,也無權干涉軍機,但為天啟皇帝分憂倒是他的本職工作。想起去年一場讓自己很長面子的“驅逐泰西番夷”的澎湖大捷,魏忠賢在清理東林黨人的同時,也不免對自己曾經關照過的大員參將顏思齊再次另眼相待。原因之一就是北邊的建州東虜問題,原因之二,就是顏思齊和澳門的弗朗機人交往甚密。
幾年前的廣寧之戰,超過十萬的明軍大崩盤。關外領土名存實亡,大明朝是敗得連底褲都被人揭開了。作為永遠正確的明朝中樞。對外自然是該殺得殺,該貶得貶,但內部關起門來發現的問題卻必須要解決。那個“愣頭青”通州練兵使徐光啟又在不停地嘮叨什麼“今時務獨有火器為第一義,可以克敵制勝者,獨有神威大炮一器而已。”
作為明末最著名歐洲傳教士利瑪竇親自發展為天主教徒的徐光啟,肯定是明末歷史上評價極為正面的文青,對西方科學的引進重視和中西學互融可謂嘔心瀝血,一部《農政全書》堪稱華夏沉淪前最後一部文明精華。
澳門被徐光啟視為大明朝積極引進歐洲各種科技的“正規渠道”,在徐光啟的建議下。在魏忠賢九千歲的殷切關懷下,明朝兵部果斷派出代表前往澳門購買歐洲軍火,並打算聘請弗朗機人擔任仿製火炮的技師。
據說當兵部的一干官吏到達澳門的時候,一番參觀之下全都愣住了。曾經讓明朝上下愛不釋手看的弗朗機紅夷大炮幾乎全沒了蹤影,澳門弗朗機人的海防工事上一水的刻著“華美製造”的精良大炮。
一個“海外遺民番邦”的大炮,居然被弗朗機人視若珍寶還不願意出售,理由就是“貨物稀缺”。兵官吏們不由得暗暗鬱悶。但又不得不高度重視。又看到了那幾個熟悉的字眼,兵部官吏果斷地想到了魏忠賢九千歲曾經的暗示:暢銷大明沿海和京師的華美海貨,不就是那個大員參將顏思齊的路子嗎?
。
1625年7月19日,大明帝國曆天啟五年。農曆六月十六,大員島安平堡。
安平堡引進的漢族流民拓殖人口在入夏後已經達到萬人,充沛的財力支援下,幾場深入內陸清剿“生番”的戰鬥,讓顏思齊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