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第3/4 頁)
想庫。這個報告,主要是立足於跨國公司的人才需求,並不能作為設計中國教育戰略的指標。不過,考慮到中國經濟結構的高度國際化、對外資的嚴重依賴,該報告給中國的教育乃至中國經濟的未來還是提出了嚴重的警告。可惜,這一警告並沒有引起社會的充分注意。其中一個原因,是有關文章對該報告的描述,只強調英語一個因素。於是有人說,英語不是中國人的母語,卻是印度的官方語言。這是沒有辦法的事。這樣的比較,拋開了中國的國情,未免太荒謬。
其實,該報告雖然指出中國學生的英語能力是主要的問題,但英語絕不是唯一的因素。大學所學的東西在實際生活中派不上用場,恐怕才是要害。從這個角度看,該報告所提出的警告,我在《南方週末》上關於“白領危機”的文章,以及在近著《誰的大學》和《美國是如何培養精英的》兩書中,都從不同角度提出過,而且做出了初步分析。因此,我這裡不妨以該報告做一個引子,對中國的大學教學進行一番評說。
國內網上流行的文章,主要是依據《金融時報》2005年10月7日的一篇社論,標題是《中國最脆弱的環節:為了經濟的發展,中國的大學需要很大的改進》(China’s Weakest Link:For the Sake of Business,Universities Need Big Improvements)。其社論的核心,不是說中國人的母語不是英文,而是強調中國的大學質量太差,特別是受儒家文化中死記硬背的教育傳統的影響,不鼓勵學生的創造性,過分強調對老師不加質疑的尊重。結果,除了頂尖的一層薄薄的精英外,中層的人才奇缺。英語程度不佳和實用技能的缺乏,成為中國學生競爭不過印度學生的主要原因。在未來全球化的程序中,發達國家服務業中大量白領的工作外包給印度,但以中國目前的高等教育狀況,中國很難像印度那樣搶到這筆生意。
我不久前在《新京報》上還撰文指出,英語不好並不是一切。最近《華爾街日報》報道說,許多外國企業,到中國來不喜歡僱英語流利的“海龜”,而更喜歡懂得中國市場的本土人才。有的老闆甚至大放厥詞,說英語越不好的,甚至完全不會講英文的人才,才越顯得珍貴。可見,外企並非盯著英語這一項。畢竟人家是在中國做生意。關鍵的問題是,我們的大學培養不出適合現代企業的人才來。
最被國內媒體忽視的,還是麥肯錫報告指出的儒家文化中死記硬背的教育觀念對大學的影響。關於這一點,我在幾年前對“讀經運動”的批評中也已經指出來。再看近年人大國學院開學,第一堂課下來,學生的反應就是上課滿堂灌,師生之間互動不足。我們的“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運動轟轟烈烈,但是,對基本的教學改革,卻避而不談。 。 想看書來
討論班:大學的教學與文化(2)
以討論班為例
比如,美國的大學,特別強調“討論班”(seminar)。在研究生教育中(主要是文科,理工科因為實驗室的重要因素,不可一概而論),討論班是主體。我自己在耶魯碩士、博士讀下來,上的全是討論班,大課一堂沒有上過。本科生的討論班也非常重要。比如各校不僅有大三討論班,而且許多還設定新生討論班。即使是上大課,教授講完後,學生也要分成小組,參加由研究生、助教主持的討論班,每個班人數都控制在十幾個。這樣保證人人參與討論。
在這種討論班中,老師不過是個主持人,不停地提出問題,引導討論的深化。學生死讀書不行,因為很少有人問你書上講了什麼。書是大家都看過的,重複書上的內容等於說廢話。大家要看的是,你和其他人讀了一樣的東西,你能拿出什麼新東西來?你有沒有批判性的思考能力、指出作者的缺陷?你能否在作者研究的基礎上,再往前走一步,指出深化研究的路徑?要知道,大家讀的書,許多是名著,如韋伯等。匆匆看完,討論班上去批一通,深化人家一下,這在中國老師看來算什麼呢?輕說是強人所難,重說是對學術大師的不敬,或者是無知的狂妄。畢竟大家還是學生。但美國大學的討論班上,這是人家對你常規的期待。壓力之大可想而知。你不僅要理解書本,還要匯通其他學科的知識,挖掘自己的生活經驗。一句話,把所有本事都使出來,創造一些別人沒有的思想。
我開始上討論班,非常緊張。當然這和開始時英語不好有關。我對自己唯一的要求,就是張嘴說話,別被嚇住。但常常說話前5分鐘,腦子裡一片空白;說話後5分鐘,腦子又是一片空白。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