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1/4 頁)
項梁是楚國名將項燕的兒子,項燕在戰國末期曾頑強抵抗秦軍,是楚國人心目中的大英雄。他戰死後,項梁遂帶著小侄兒項羽隱於民間,輾轉逃到遙遠的會稽郡。從年齡上看,項梁也應該參加過戰國末年動員兵力超過百萬的秦楚之戰,具有相當的軍事經驗。
始皇帝巡遊過會稽,項氏叔侄也曾冷眼旁觀,因為項氏與秦王朝天生的仇恨,年少的項羽竟脫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也!”
這是一句顛覆時代的話!也因此成為了此後兩千年亂世梟雄們的座右銘。到五代十國的後晉時代,有位節度使安重榮先生對這些豪言壯語做了一個總結——“天子,兵強馬壯者當為之,寧有種耶!”這位安先生是個只懂騎射的老粗,但這句話,倒確確實實概括了中國歷史上長達數千年的帝制時代的真理。
王侯將相不是天生的貴種,是可以取而代之的。誰能取而代之呢?誰兵強馬壯,誰就有這個資格。
項羽幼時,叔父項梁教他讀書寫字,總學不好,轉而學劍,還是不用功。項梁頗為生氣,項羽卻道:“書足以記姓名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文化方面麼,能寫自己名字就好了,劍術也就是對付一兩個人,要學就要學萬人敵。於是項梁又教他兵法,項羽起初很高興,但學不多久,又懈怠了。
但這些史書上的記載,似乎與事實也不盡同。畢竟項羽拔山舉鼎,武勇蓋世,是人所共知的。烏江渡口,項羽以二十八騎力戰漢軍五千追騎,是中國英雄史上不可磨滅的一段傳奇。秦漢之間的各次大戰役中,只要是項羽在戰場上,幾乎無戰不勝——鉅鹿之戰、彭城之戰,都是中國史上以寡擊眾的著名戰例。
看來項羽的劍術、兵法雖然沒認真學,但也絕對不糟糕。
而項梁作為楚將項燕的兒子,在原楚地會稽有相當的威望,他平時也很注意網羅豪傑,經常主辦地方上的一些社會活動,每每以兵法部勒人眾,深得吳中子弟所信愛。
陳勝大澤鄉起事後,會稽郡守殷通也看出秦朝天下不久了,找項梁商議起兵,準備以項梁、恆楚為將。項梁詐稱只有侄兒項羽知道恆楚的下落,請殷通召見他。於是項羽佩劍直入,斬掉殷通,奪取其印綬,衙門裡大亂,項羽擊殺數十人方才平定。會稽父老推戴項梁為領袖,以項羽為裨將,募集了八千子弟兵,渡江北上擊秦。
這時項羽才二十四歲。
非獨會稽是這樣,沛縣縣令也看出苗頭不對了。
縣吏蕭何、曹參勸他說,你老人家可是秦朝的官,秦朝那些擾民的政策多半是你去具體執行的,你要豎旗恐怕號召力不強。不如把以前那些因為反秦而逃亡的人召回來,有這幫人支援你,你就有力量起事了——比如說以前的泗水亭長劉季,就拉了一支小部隊在附近活動。
於是沛令派劉季的妹夫,也就是那個屠狗的樊噲,去把劉邦叫回來一塊造反。劉季高高興興地帶著已經發展到百把人的隊伍回到老家,但沛令又怕他來了之後自己沒地位,反悔了,閉門不納,還打算殺掉蕭何、曹參這幫人。
蕭、曹逃出城外投奔劉季,寫信射入城中,稱:“天下苦秦久矣。今父老雖為沛令守,諸侯並起,今屠沛。沛今共誅令,擇子弟可立者立之,以應諸侯,則家室完。不然,父子俱屠,無為也。”城中父老久已怨恨秦朝暴政,果然群起殺掉沛令,開啟城門迎接劉季。
蕭、曹都是縣裡的文員,雖然被逼著造反,但顧慮多,怕萬一不成事,要被滅族。劉季反正也是強盜了,不在乎再多這麼一條造反的罪狀,於是大家都推他當首領,因為他年紀大,所以尊稱為“沛公”。
這一年,劉季四十七歲。
六、下城父的歸宿
周文被章邯在戲亭擊敗後,退守函谷關東的曹陽,堅持了兩三個月,等待陳勝派援軍。
此時,武臣、韓廣正在北方鬧騰,周市一門心思迎立魏王,陳勝本人在陳享樂,當年同為傭工的老朋友去拜望他,因為粗人不懂禮節,也被他殺了好幾個,連他的老丈人去看他,他也沒時間理睬。
吳廣率領一支強大的主力軍,卻全然沒有協同的概念。死盯在滎陽城下,和秦將李由死掐,卻又偏偏攻不下城池。將軍田臧等人勸他以少量部隊圍困滎陽,親率主力西去曹陽支援周文,他也拒絕接受。
章邯雖然取得了戲亭之戰的勝利,但他的部隊戰鬥力實在不強。這兩三個月時間裡,他固守函谷關,抓緊時間整頓部隊,修繕補充器械。緩過勁來的秦王朝,也調派了司馬欣、董翳等幾支部隊支援他。整頓完成後的章邯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