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第1/4 頁)
�靠由薄�
慕容寶倉皇逃回,這個敗家子沒出息到了家,為雪戰敗之恥,竟極力建議他久病的父親千里遠征,替他報仇。慕容垂身邊重臣也認為,如果不以一戰挫其銳氣,拓跋將愈發輕視咱們的太子爺,將來太子即位後,他定會對燕國有覬覦之心。
次年,在他們的慫恿下,身為十六國名將之一的後燕老皇帝,七十一歲的慕容垂,抱病親自遠征北魏,老英雄果然不同凡響,指揮燕軍於平城戰役重挫魏軍。燕軍路經參合陂,只見舊戰場上戰死者的骸骨無人掩埋,堆積如山。燕軍戰士們紛紛在遺骸中尋找自己的親人,死者父兄一時號哭,全軍都沉浸在悲痛中。慕容垂設禮祭悼,感傷羞愧交集,竟至嘔血,終於在回師路上死於上谷郡的沮陽。慕容垂是鮮卑慕容部最後一個堪稱為英雄的人物,這尊戰神倒下後,再沒有人能夠阻止拓跋開創北朝的步伐。
從此,北中國成為年輕的拓跋一個人的舞臺,他寂寞地獨舞,用鮮血澆灌起一個龐大的北魏王朝。然而,望氣者以為戾氣太重,上幹天和,是子孫不得善終之相。
一、迷失的民族
許多古老的民族都有自己的聖山。
古東胡為匈奴冒頓單于所破,孑孓走保烏丸山者,稱為“烏丸”,走保大鮮卑山者,稱為“鮮卑”。後“五胡亂華”時,鮮卑拓跋部坐大,遣人求其山而銘之,告祭列祖,《魏書》中載其銘文。
一千五百餘年後,今人在大興安嶺北段頂巔東側,呼倫貝爾盟鄂倫春自治旗首府阿里河鎮西北十公里處,當地人稱作“嘎仙洞”的山洞裡,發現了這一銘文碑。由此我們才可以確認,這裡就是傳說中的“大鮮卑山”。
來自大鮮卑山的鮮卑族人,曾在中國歷史上抒寫過宏偉的篇章。
漢魏以來,由於內地無休止的瘟疫與征戰,人口大為減少,各邊疆民族紛紛湧入富庶的中原,逐漸與漢民族融合,這個過程持續了數百年之久。其中最著名的是匈奴、鮮卑、氐、羯、羌這五個種族,所以史稱“五胡亂華”。在這數百年的融合過程中,有數不清的種族屠殺,對異族的侮辱與蹂躪,野蠻的奴役與摧殘。
歷史滾滾而來,將一切劫數已盡的傢伙無情地碾壓在它的車輪之下,用盡奇技淫巧將他們或馨香或腐臭的骨肉血脈糅合在一起,放進中原這個大罈子裡醞釀,生息,千百年後,就成了你我這幫人——所以我們當中免不了會有冒頓這樣的冷血,也少不了宋襄公那樣的書呆子。
鮮卑族就是“五胡”中的一支,其中著名的有段部、宇文部、慕容部、拓跋部等,他們先後建立過前燕、後燕、南燕、北燕、西燕、西秦、南涼、代、北魏等王國或王朝。拓跋部是鮮卑中比較後起的一支,他們興起的時候,連慕容部的戲份都快唱完了,更早一些出道的段部、宇文部更是不知道貓到哪裡去了,只留下幾個孑孓的種子還孤魂野鬼似的在歷史的角落裡遊逛——然而我們儘可放心,將來還會有他們的戲份,只是不再以這些部落的名稱出現了。其中的佼佼者,如北周的創始人宇文泰,號稱出自宇文別部的契丹族人等,還要在中國歷史的舞臺繼續上演大戲。
拓跋魏的前身是拓跋什翼健的代國,後來被前秦的苻堅大帝所滅。據以八卦出名的《晉書》說,苻堅俘虜了什翼健先生後,認為他出自荒俗,缺乏教養,評價不是很高,然後——很有創意地把什翼健先生送進太學,專攻禮數,據說大帝本人還親自去太學考究什翼健先生的學業。
苻堅在漢人王猛的幫助下,極力進行漢化改革和對外擴張,這個兼有著漢族睿智與胡族蠻勇的西陲小邦,曾一度統一了北方,建立起輝煌的前秦大帝國。可是北中國的統一是短暫的,隨著前秦在淝水之戰中的慘敗,它又一次陷入大分裂。
拓跋是什翼健的孫子,他收集流散的部落,趁著中原天下大亂群雄逐鹿之機,在祖宗故土上重新建立起一個疆域之廣袤遠超過代國的強大王朝——北魏,他就是北魏開國之君道武帝。北魏王朝足足用了三代人的時間,到太武帝拓跋燾時,才掃平割據稱雄的北燕、北涼和赫連夏,完成了對北中國的統一。
而差不多同一時代,南方的劉裕,也削平群雄,開創了南朝。
從此,中國歷史進入南北朝時期。
這期間,兩條腿的南朝步兵,一過黃、淮進入平原,就被六條腿的北朝騎兵欺負;而騎兵偶爾南下臨江,也被南方炎熱的氣候和複雜的河曲地形折騰得頭暈眼花,被輕步兵打游擊也是難受的事兒。
雙方只好承認在疆場上各有長短,一時似乎決不出勝負。